人的命運與禍福,都是有因有果的,取决於自己的行爲,唯有積德行善才會有好的際遇。人算不如天算巧,可是世上有些人只算小處,不算大處,只顧眼下,不顧終身,枉自折了福德。以下爲古籍中記載的一個故事︰
明朝時江南常州府有兩個秀才,一個叫康友仁,一個叫丁國棟。兩人從小同窗讀書,康友仁爲人忠厚謙和,但文才平平;丁國棟伶牙俐齒,又擅長寫文章,不免有幾分自負。
丁國棟家尚能溫飽,康友仁則一貧如洗。應了幾回秋試,兩人俱不得中,康友仁只怪自己功夫未到,丁國棟則每每駡主考有眼無珠。
那年又到秋試之期,兩人已二十來歲,結伴同行參加科舉。路上因遇逆風,船停江岸。兩人一同上岸散步,見一古廟,便走了進去。康友仁見佛像前的地上有一青布包,用手拾起頗覺沉重,叫來丁國棟。
丁國棟拿過來解開一看,足足十封銀子共有百兩,就拍拍康友仁說:「恭喜發財了。見者有分,快快回船去吧!。」康友仁道:「這銀子必定是有人遺忘的,肯定要來找尋,我們等在這裏還他才是。」
丁國棟道:「真正書呆子。既拾了,便是我物。管他來尋不來尋。」康友仁說:「那失物的人若是個窮人,或遇急難,可能有性命之憂,等在此交還他才是我輩所爲。」丁國棟道:「我不耐煩等他。」
康友仁說:「兄既不耐煩,請兄先到南京,我獨在此等候便是。」丁國棟又說:「荒野孤廟,你獨自一人懷揣百兩銀子,若遇小人怕你性命不保。不如我替你收著銀子,你等到了,帶他到南京來取。」
康友仁是忠厚人,沒有多想就說:「這樣最好。」於是將銀子交給丁國棟,取了隨身鋪蓋,重回廟裏借宿一夜。第二天康友仁一直等在廟門口,直到下午,見一人汗流滿面,跑到佛殿上東張西望。康友仁就上前問道:「朋友為何如此著急?」
那人道:「不瞞您說,我姓趙,鎮江人,父親遇到困難,急需銀兩,我只好將舊房典賣,昨日帶得房價銀百兩救助父親,在此坐了片刻,想是把銀子掉落在此,急急趕來卻尋不見,這可怎麽辦?」說罷痛哭起來。
康友仁道:「且不要哭。我問你,銀子是怎麽包的?」那人一一說明,正是康友仁所拾到的。於是康友仁說:「我撿到了,在這裏等了你很久,還你便是。」那人忙跪下叩謝道:「若如此,真救我父子性命了,此恩此德,何以報答?」
康友仁道:「還有一說,我雖拾得銀子,恐有他失,已托一朋友帶往南京,須到南京還你。」那人道:「我本要到南京,有人先帶了去最好。」於是兩人同往金陵而去。
兩天後到了南京,找到丁國棟。丁國棟問康友仁,「你來了嗎?這位是何人?」康友仁說:「他就是失銀子的,我帶他來拿銀子。」丁國棟道:「你既拾得,便該還他,為何領到我這裏來?」
康友仁道:「兄不要開玩笑,他的銀子是救命的,快快拿來還他吧!」丁國棟道:「銀子我見也沒見過,如何來向我討?」說罷,穿好衣服,竟自走開了。那人跟著康友仁來,只道銀子一到就有;今見此光景,驚呆了,急得掉下淚來。
康友仁道:「不要慌。他不肯還,我賠你。」取出幾兩盤纏給了那人,一同到旅店中住下。遇到一些朋友,便告以實情,有同情的,也給個一兩、二兩,康友仁又將自己的行李也當了,凑了五十多兩。
當時一同住店的徽州人汪好義,聞知丁國棟賴銀不還累及康友仁行李典盡,就對康友仁道:「兄為他人之事,不顧自己功名,可謂難得。銀子已賠過多少了?」康友仁道:「約有五十餘兩。我打算回去賣房還他。」
汪好義道:「兄功名事大,開場已近,你該專心應對科考。我助兄白銀二十兩,以了結此事。」又對那失銀的道:「其餘少的,你當自去打算,莫再累及康相公了。」汪好義取二十兩銀子給他,已有七十多兩,失銀者千恩萬謝而去。
康友仁初八那日隨衆入場,草草寫完了七篇文章,二場、三場皆如此,自料必無法得中。而丁國棟平白得了百兩銀子,喜出望外,入場後心情愉快,三場篇篇文章得意,自認為舉人必中無疑。
康友仁回家後仍想著怎樣再凑三十兩銀子償還失主,把中舉人的事倒拋在九霄雲外了。哪知揭榜後,同縣中了四人,第三十六名卻是康友仁。丁國棟自己沒中,還聽見康友仁中了,心中更加不服,大駡主考眼瞎。
隨後康友仁拜見主考,叩謝提拔之意。主考問康友仁:「不知年兄平生積何陰德?你的名數原已中定丁國棟,只因場中得一夢,夢見一朱衣人對我說:『第三十六名姓丁的做了虧心事,天榜上已除他名字,換了姓康的了。』說也奇怪,足下卷子已經看過,不見有何好處,所以不取。
丁生卷子早已中定,自做了此夢之後,再看丁生文章,越看越不好,於是棄去。隨手取過一本,正是尊卷,越看越有精神,就補上了。到填榜時,拆開來看,果然就是足下名姓。此中轉換,真有神明。年兄若非有陰德,何能至此?」康友仁只推沒有。
旁邊的同期舉子知道因由的,便將丁國棟如何賴銀不還,康友仁如何典貸賠償,一一訴說了一遍。主考拱拱手道:「可敬,可敬。天道果然不爽也。」自此更加看重康友仁。
後來,康友仁進京會試成了進士。丁國棟遭此挫折,加上賴銀之事人人傳說,更覺無顔,後悔已遲,不久生病而死。可見占便宜者反吃大虧,肯吃虧者反得便宜。有人說丁國棟貪了百兩銀子,分明賣去了一個舉人又送了性命。
所以,為人切莫欺心啊!冥冥之中,神目如電,只有遵循天理,誠心向善才是人生的正路。這個故事是不是很值得我們反思呢?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王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