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搖茶興起 台灣茶產業2/3仰賴進口
【大紀元2014年11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莊麗存、張原彰、施芝吟台北報導)許多上班族喝茶提神,也有人喝茶養生。近10幾年來國人飲茶習慣有年輕化、現代化的趨勢,罐裝茶飲料、泡沫紅茶與珍珠奶茶隨之風行,因此,在國內茶產量供不應求下,近年來大量進口茶葉、越南茶興起,加上台商赴越南種茶的競爭下,台灣茶產量也逐年下降。
早期台灣茶葉多以外銷為主,自1980年以後,由於勞工缺乏、工資上漲等環境因素,致生產成本提高,台灣茶葉逐漸喪失外銷競爭力,導致以外銷為主的桃園、新竹、苗栗茶區產量減少;走向精緻化及高山化,以內銷為主的茶區如南投、嘉義、台中產量則大幅增加。
由於茶區往高山發展,平地茶區逐漸縮減,因而整體台灣茶葉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都逐年下降,過去30年來,國人的「人均茶葉消耗量」從0.2公斤成長為1.8公斤,一年總計消耗41,400公噸,台灣茶葉目前年產量約15,000公噸,扣除2013年出口量3,781.8公噸,差額高達30,181公噸,仍要靠進口來補足,2013年進口量為30,187.7公噸;因此,目前台灣茶產業市場有近2/3仰賴進口茶葉,且茶葉進口量約為出口量的10倍。
手搖茶飲興起 台灣茶農未受惠
手搖飲料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農委會農糧署雜糧特作課長蘇登照說,便利茶飲大部分是年輕人市場,傳統沖泡式近年確實有年輕化趨勢,但是便利茶飲及傳統沖泡有所區隔,使用的茶葉也不盡相同。
農委會桃園茶業改良場製茶課長陳國任指出,便利商店的罐裝茶飲、手搖飲料茶飲都是使用低廉價格的茶葉,屬大宗茶葉,這部分台灣比較缺,因此仰賴國外進口的茶葉。蘇登照說,調配茶飲、便利的茶葉是比較缺,台灣每年近3萬公噸茶葉,使用在便利茶飲占9/10。
隨著現代人飲食生活的改變,近5年來各類飲品產值幾乎逆勢上揚,茶類、手搖茶飲正夯,根據Opview社群資料庫的「2013夏日茶飲口碑調查」,50嵐依舊遙遙領先,清新福全以及都可CoCo維持前三名排名,以黃金比例爆紅的清玉、全球布局的日出茶太,以及主打幸福茶飲的茶湯會成功打進前十大口碑榜單。
不過,2014年9月台北市衛生局也公布在連鎖茶飲店、茶行、觀光景點及超市賣場等販售場所,共抽驗26件茶葉、9件花草茶,雖然19件檢出量在「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限量範圍內,但4件農藥殘留不符規定。
即便2013年相繼發生諸多食品安全事件,如天然麵包添加人工香料、進口米混充台灣米、油品違法添加銅葉綠素及低價油品混充高檔油等,重挫整體食品業及消費者信心,但食品業整體看來慘澹,其中飲料業卻獨樹一格。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統計,2013全年整體飲料店營業額達442億元,創歷史新高,較2012年成長幅度約8.03%,當時營業額為409億元。
朱姓茶農表示,近年手搖茶飲風氣興起,但是成本考量、年輕消費者較不懂品茶等因素影響,部分業者選用越南茶或是化學加工茶葉等成本較低的原料,台灣茶農並未因此受惠。
掛羊頭賣狗肉 拼配茶賺價差
台灣主要茶葉進口國為越南、中國、斯里蘭卡、印尼和日本等國家,不過進口茶葉9/10是用於手搖茶飲、罐裝茶飲等裡面,剩下1/10進口茶可混搭在台灣茶葉中出售,但要在產品中標示清楚,拼配或許有其專業上的考量,但若純因利益考量而故意「張冠李戴」,拿低價位的次等茶來魚目混珠,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朱姓茶農表示,部分業者會進口成本較低的越南、中國茶,混入成本較高的台灣茶中,再以台灣茶價格出售,從中賺取價差。混充茶葉較難分辨,但化學加工茶葉能夠分辨,茶葉在熱水沖泡後待茶湯轉涼,若茶香未減有較高機率為化學合成香氣。
至於市面上茶葉拼配(混充)部分,農委會農糧署雜糧特作課長蘇登照說,依照《食品衛生管理法》標示的規定,如果有拼配必須標示產地別,量較多的就寫在前面,量比較少就寫在後面,不過標示這方面,業者須加強。他指出,拼配是可以的,茶屬於嗜好性,因環境不同或是栽培不同,影響風味,不能品質不一,需要使用不同來源的茶葉作拼配,維持品質。◇
責任編輯: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