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11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灣台北報導)台灣未來幾年將進入嚴重少子化時代,所產生影響已提升至國安層級,除大學面臨生存問題,教師職缺供過於求狀況更急速惡化,成為無法改變的問題。教育部長吳思華提到,這是一個現實,但大學退場並非是唯一的處理方式,每個學校要清楚盤點擁有資源與優點,發揮創造與創新能力,而不是另起一個新模式,反而會衍生出更多問題。
吳思華上任不久,就提出大學5年內需從162所減至100所的目標,直接掀開這個大學退場燜燒已久的壓力鍋,7日參加政大國家發展研究所舉辦「教育創新」論壇,再度談及這個即將到來、目前卻無良方可解的高教問題。
105到106學年後,大學的學生數將減少3萬人,對教師需求也會減少。吳思華舉出,到112學年,估計要少掉1萬名老師,大家要勇敢面對這樣的環境,但讓大學退場並非目的,「創造創新」才是在面對少子化時追求的目的。
按照人口逐年遞減的狀況下,105年大學新生將比今年大幅減少3萬人,107年起更一路下滑,最低將只剩下不到17萬人,而102學年度全國大學招生總名額仍多達32.4萬人,嚴重供過於求。
大學教師去留與生計成挑戰
大學教師的去留與未來生計,則是高教接下來必須面對的頭痛問題。如何妥善安排他們進行人力培育、文創工作等,才是大學退場機制背後真正的挑戰。
屆時教育系統將有很多閒置、大學會有退場問題。吳思華表示,未來人力的生產力則必須倍增,年輕學生心理要有準備,到中年時要做二倍事情,才能維持台灣現在的生產力。
假如學校少了,人也少了,政府也應該小一點,企業要有加倍生產力,1個人要做2個人的事情,才能維持運作,因此,少子化已晉身到國安問題。
過去10年,每年產出博士4千人,但各大學新進教師人數不超過1,500人,造成流浪教師、博士等社會問題,而到了112學年,又要再度少掉1萬名老師,若不處理將成為社會負擔。
直接面臨衝擊的教職員,教育部將其就業輔導列為重要配套,比如大學培育的博士人才,可引介至企業,為企業所用。吳思華認為,這些人都學有專長,應正面處理和看待。◇
責任編輯: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