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11月23日訊】最近,將大學進行等級化區分的標誌性符號「985」「211」甚是頻繁的在各類標題中現身,不斷衝擊著人們的視線、觸動著人們的神經。
從《「985工程」「211工程」將被廢除?》到《教育部澄清網絡傳言:「211」「985」未廢除》,從《211、985高校拿走全國七成政府科研經費》到《「985」「211」仍是名企招大學生門檻》,諸多文章一哄而上,各家媒體似乎都沉浸在針對這類工程的優弊、存廢而發動的「口水戰」中。爭論不斷升級,呈現出的觀點也愈發奇葩。其中,源自新華網最新的《高校若無985和211等門檻 拼爹現象恐怕更烈》一篇,更可謂是將各類觀點中的奇葩思維演繹到了極致。
按照該文的作者所稱,「若無985、211等門檻,用人單位可能面臨著更大的選人公平問題。若無門檻限制,『拼爹』現象恐怕更烈,最終受損的必定是除了努力學習考上名校而無爹可『拼』的寒門子弟」。這一觀點似乎在告訴我們,多虧了「985」、「211」的出台,否則「拼爹」將可能一發不可收拾。而用人單位也應對此感恩戴德,因為沒有這樣的區分,招聘員工時,便會在愈演愈烈的「拼爹」潮中失了分寸、摒棄公平。
如此言辭鑿鑿,如此「超前」的邏輯,竟讓人一時語塞,不知從何談起了。且不說但凡涉及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這些體制庇護的領域,向來是「拼爹」潮此起彼伏、來勢洶湧,只看「爹」背後所代表的權貴勢力在競爭中從來都是當仁不讓,根本不會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擾和約束就能發現,只要擁有一位身處於體制高位的「爹」,即便是沒有就讀於「985」、「211」這類國家視為重中之重的院校,也仍然可以憑藉「爹」的背景和關係置身在千軍萬馬的競爭之外,獨享來自於權力的特殊待遇。至於這份特殊究竟能享受到何種程度,關鍵要看「爹」的本事,而不在於是否擁有一個重點院校的虛名。
顯然,「985」、「211」根本無法遏制因中共集權、一黨專制而導致的「拼爹」亂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二者其實是一丘之貉、同出一轍。新華網的那篇文章還指出,「高校之間,確實存在『貧富不均』的狀況,但這並不一定完全是因985、211(而導致)的原因。985、211工程本身,就是遴選那些有歷史底蘊、辦學實力與科研能力較強、成果顯著的學校,因而入選的學校科研經費多一些」。這句聽來頭頭是道的說法其實忽略了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即遴選者究竟是以何種身份、何種標準進行遴選,過程中是否有第三方來進行獨立監督。
如果說教育貢獻突出的院校理應受到來自官方的資金獎勵,這一點無可厚非,那麼對它們所做出的成績如何評判,就不應該只憑官方的一家之言。事實上,教育的成果到底如何,應該從接受教育的學生身上來找尋最原始的依據。然而,「中共教育部直屬」的性質顯然已將國家的公開獎勵私有化,人為的縮小了遴選範圍。
「985」、「211」的遴選本身,就是在教育領域針對高校而引發的「拼爹」。這些院校一旦被打上政治的烙印,它們的被選上與未被選上,直接就會讓人感覺到,它們與政治核心權力的遠近親疏。因此,由集權政府來執導的評選,本身就意味著在製造因特權而衍生的不公;更何況有消息稱,這兩個工程出自於中共前黨魁江澤民的個人意願,那麼其中的緣由與背後的目地也就可想而知了。
既然國家重視、體制庇護,在用人單位看來,從那裏走出來的學生就必然是見多識廣、不同凡響。高考入學的成績已然決定了大部份走進「985」、「211」的學生都擁有良好的學識基礎、較高的智商與天賦以及好學、勤勉的可貴品質,而更重要的是,享受著國家尤為關注、政府重點扶持的特殊待遇之後,這裡的學生除增長了學識之外,所接觸的人物以及涉足的領域也將會更加的「高、大、上」。因此,即便是深諳普通大學也不乏優秀人才的道理,一些本身就自恃「高、大、上」的用人單位也會本著「門當戶對」的原則來進行招聘。
可見,用人單位青睞於「985」、「211」只能說是一種偏見,而不能說他們在人為的製造不公。真正的不公,實來源於體制的本身,是獨裁政府的一意孤行、執意而為。沒有中共的唯我獨尊,又怎會任由特權階層的官二代、富二代們掀起「拼爹」的熱潮?沒有中共對一切領域、一切資源的霸佔,又何來受惠於財政、卻服務於權貴的「985」、「211」工程?歸根結底,是由於中共的「一言堂」才製造了這許多難以遏制的不公與亂象,是中共本身的存在才衍生出體制內、外,政治權貴與普通民眾間這般巨大的差別。
責任編輯: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