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正義(33):「文」以「化」之是謂「文化」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經.賁.彖辭》
文化的價值在於它對人類品性的影響。……文化的作用在於裨益人生,它的目標不是美,而是善。--毛姆(1874~1965,英國小說家、戲劇家)
「文化」是人們日常普遍使用的詞語,代表開化與蒙昧、雅與俗、智與愚的分野。那麼「文化」的涵義是什麼呢?又為什麼用「文」與「化」來表達其涵義呢?答案還得從文字中找︰
文,甲骨文像人的胸部有花紋、圖案形,表示成形的有條理、有意義的花紋圖案之意;後或簡省,只取輪廓,其意稍晦。如:「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百度(百事)得數而有常。」(禮記.樂記)
把「文」(或是文身,或是服裝織繡)置於胸前,意味著最大限度地向所有人彰示所尊崇的內容。這樣的內容,當然是眾人所認知的對人有益的而心嚮往之。將這樣相關內容系統地整理並記錄下來,則成典章,如:「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將其應用於社會生活之中,則成禮樂制度,如:「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論語.子罕》)
化,甲骨文是一倒、一正的二人;倒人表示未出世的處於元初狀態的人;人由倒而正,表示生命由潛存形式(狀態)轉換為顯形、常態,即化生、化育。如:「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老子.第三十七章)|「(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莊子.逍遙遊)|春風化雨|化蝶|造化。
引申表示轉換、改變(狀態)。如:「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易.恆.彖辭)|「雀入於海為蛤,雉入於淮為蜃。黿鼉魚鱉,莫不能化,唯人不能。」(國語.晉語九)|千變萬化|化險為夷|頑固不化|轉化。
進而引申表示用禮儀、規範、文明、言行等影響、引導使有所改變。如:「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乾.文言.九二)|「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禮記.學記)|潛移默化|教化|文化。
現在再來看「文化」一詞,其涵義則呼之欲出:
文 :人們所普通嚮往與尊崇的內容。
化 :生化、改變。
文化:以人們所推崇的「文」而「化」之。
表達得書面一些,就是文治教化。即如本文開頭所引述的《易經.賁.彖辭》所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漢劉向在《說苑.指武》中說得更明確:「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
「文」以「化」之,自然會有結果。所以「文化」一詞也表示這種結果。表達得書面一些,就是指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信仰、制度、文字、教育、宗教、學術思想、道德情操、風俗習慣、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有時也包括物質財富。
我們知道中華文化是神傳文化,明白「文化」的涵義,再來理解「神傳文化」,可能就會變得容易一些:神明把有益於人類、人類所嚮往與尊崇、能夠被人類所遵行的、能夠提升人類物質生活與精神境界的形式與內容,系統地傳給了東方。
因為是神明所傳,所以世人視東方文化為「神秘文化」。
因為是神明系統所傳,所以中華文化能獨傳五千年。@*
點閱【漢字正義】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吳雨潔
更多:漢字正義(40):「克己復禮」你理解對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