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化博覽

惟仁者無敵 聖主康熙大帝開啟「康乾盛世」

【大紀元2014年11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鄭孝祺綜合報導)清朝康熙皇帝,在位61年,以博大的胸懷和對萬民的仁愛,運籌帷幄,勵精圖治,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遼闊、人口最多、經濟最富庶、文化最繁榮、國力最強盛的國家。《清史稿》對他的評價是「為人君,止於仁」。康熙帝是自古以來少有的一位盛德至善的明君。後世給他上的廟號為「清聖祖」,把他看作一位聖人。

康熙年幼登基,16歲智除鰲拜。他文武雙全,既能御駕親征,又能治國安邦。他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並收復台灣、定鼎天下。康熙博學多才,勤於政事,興修水利,治理黃河,鼓勵墾荒,薄賦輕稅。由於康熙的文治武功,當時天下大治,開啟了「康乾盛世」。

博學多才 深味古今義理

康熙五歲開始讀書,八歲讀《大學》、《中庸》。據載,他在少年時代曾因讀書過勞而致咯血。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他在南巡的船上,仍然秉燭苦讀不倦,當侍臣奏請他要注意保養時,他說:「深味古今義理,足以愉悅我心。予之不覺疲勞,以此故也。」

他好學不倦,直至晚年還保持著這種習慣,仍然孜孜不倦。他在《庭訓格言》中說:「朕自幼好看書,今雖年高,猶手不釋卷。誠以天下事繁,日有萬機,為君者一身處九重之內,所知豈能盡乎!時常看書,知古人事,靡可以寡過。」

他又說:「於典謨訓誥之中,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即欲使古昔治化,實現於今。」康熙帝讀書,並不是為了炫耀知識淵博,而是要使自己少犯過錯,並從中求得治世之道。

康熙帝讀書的興趣非常廣泛,除經、史、子、集四部以外,舉凡天文、地理、曆法、算術、軍事、法律乃至音樂、美術、醫藥、方技,無不涉及。

作為帝王,康熙卻十分酷愛自然科學,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白晉、張誠等六位法國科學家被康熙帝延請入宮,擔任其科學顧問。從此,外國科學家在清朝宮廷長達數十年,康熙從他們那裡學習了西方國家在天文、地理、生理解剖等方面的最新科學成就。

1698年巴黎出版的白晉著《中國皇帝康熙傳》中有過如下記述:「康熙帶著極大的興趣學習西方科學,每天都要花幾個小時同我們在一起,白天和晚上還要用更多的時間自學。他不喜歡嬌生慣養和游手好閒,常常是起早貪黑。儘管我們謹慎地早早就來到宮中,但他還是經常在我們到達之前就準備好了。」

治天下之道 以寬為本

康熙登基時,當時清朝內憂外患,國家尚未統一,民眾對朝廷也有抵觸。孝莊太皇太后問他的想法,康熙答道「惟仁者無敵」。他對大臣們說:「定亂之方,惟崇尚寬大,寬則得眾。治天下之道,以寬為本。」

陝西提督王輔臣被平西王吳三桂籠絡收買,起兵反叛。當時王輔臣之子王繼貞及其家眷都在京城,大臣們都建議立即以謀反罪拘捕。康熙雖著急,但還是平靜地讓王繼貞去給他父親送信說,朝廷體諒其謀反實非本意,望其迷途知返,不究責任。王輔臣深受感動,帶領士卒向北行大禮,因心有顧慮,不肯投降。

康熙命圖海為撫遠大將軍,圖海對將士們說:「仁義之師,體聖主好生之德,先招撫,後討伐。勿妄殺生靈!」圖海大軍戰無不勝,王輔臣被迫投降。康熙仍然授其靖寇將軍,和圖海一起鎮守漢中,王輔臣非常慚愧,康熙多次讓圖海對其撫慰。

對於蒙古的治理,康熙採取撫綏政策。喀爾喀蒙古(外蒙古)部落首領之一土謝圖汗挑起內部糾紛,使噶爾丹乘機東犯,逼迫喀爾喀南遷。康熙親赴塞外主持會盟。盟會上,康熙對土謝圖汗的過失加以申斥,然後說,如此盛大的會,要是對土謝圖汗處以重罪,實在於心不忍,於是當眾赦免其罪。康熙通過訓諭和教導化解了各部落分歧,實現了喀爾喀蒙古內部的從新統一。 蒙古部眾心悅誠服,齊向康熙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禮,康熙正式接受全體喀爾喀蒙古的臣服。

征服噶爾丹時,康熙對大臣們說:「天下當以仁感,不可徒以威服。噶爾丹凶暴,朕惟待以寬仁,噶爾丹奸狡,朕惟示以誠信。」

勤慎朝政 重農治河

康熙14歲親政,每天早上晨時開始(七點至九點)與大臣們討論奏報、議商軍國大事,無論寒暑無一例外。除因生病、三大節、重大變故外,幾乎是沒有一天不聽政的。

康熙處理軍國大事非常謹慎,早年在他宮廷的柱子上寫了三藩及河務、漕運三件大事。康熙親自派侍衛逆黃河而上,一直到黃河源頭星宿海,往返行程兩萬里,繪製了黃河全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經過實際踏勘繪製成的黃河圖;他並且任用賢能的官員來治河。

經過長期的戰亂,當時農業遭到嚴重破壞,康熙採取一系列措施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舉行耕籍禮時,曾親自扶犁一口氣耕了一畝地。當時有萬人觀看,大學士李光地特執筆撰文,立碑記其事。

北京中南海有一座豐澤園,建於康熙年間,當年園東有幾間蠶房和稻田數畝,園後有桑樹幾十株,是康熙用做「試驗田」的場所。承德避暑山莊有一片御瓜圃,也是康熙親手開墾的。

康熙「所得各方五穀菜蔬,必種之,以觀其收穫」。在豐澤園後的那片水田中,康熙最先發現了有的稻穀提早成熟,於是他每年將早熟的稻穗留做種子待來年播種,終於以 「一穗傳」的育種方法,培育成了新的早熟稻。《康熙璣瑕格物篇》中是這樣說的:「高出眾稻之上,以米色微紅而粒長,氣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

康熙皇帝下令將這種稻穀推廣到江浙一帶種植,當年就在江蘇獲得一年兩熟的好收成;後來又推廣到江西、安徽等地,也獲豐收。

正因為康熙精通天文、函數、水利等知識,所以他能夠親自幫助大臣興修水利、墾荒造田,也能夠派出老農去江南指導當地農民提前播種御稻。

崇尚節儉 以民為本

康熙以民為本,在其治下,愛民、恤民、察民、施惠於民的政策比比皆是,如:屢次申令停止圈占土地,又蠲免錢糧達五百四十五次之多,計銀十五億兩;還宣佈「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一次,康熙在塞外視察時發現一個人殭臥在路旁,他親自詢問,得知這個人叫王四海,是個傭工,在回家路上因為飢餓躺下起不來。康熙立即下令給他餵熱粥,等王四海甦醒後,將他帶到行宮,後給王四海盤纏,派人送他回家。

康熙四十六年(1705年)二月,康熙皇帝視閱黃河河道工程「溜淮套」,見其由「清口」登陸,到達「曹家廟」,地勢多為不可鑿通的山嶺,而河道所經之處,民舍墳墓,都被毀壞。康熙皇帝招來張鵬翮等官員責問,罷除了此項工事。河道旁邊的居民非常感動,康熙皇帝命在別處勘視合適的地點,作為河道。

康熙皇帝崇尚節儉,他說:「我從即位以來,辦一切事,都提倡節儉。我身上穿的是普通的衣服,腳上著的是一般的布襪。」

來中國的法國人白晉,在給法國國王的信裡寫道:「他(康熙)那種恬淡素樸簡直是沒有先例的。每日兩餐最普通的菜餚,從未有絲毫過度。他的衣著,在中國算是最普通的服裝。逢到雨天,人們有時看到他穿一件氈制外套,這在中國被視為一種粗製的衣服。夏天,我們看見他穿一件普通的麻布短褂,這也是一般人家常穿的衣服。除了節日大典的日子,我們從他身上發現的華麗物品就是一顆大珠子,那珠子在夏天便照滿族人的風俗佩在他的帽沿上。他無任何奢求,他的淡泊超過人們所能想像的成度,這在他的衣著和他的一切生活用品上都能看到。」

京師地震 下《罪己詔》

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679年9月2日)中午,京師發生八級強烈大地震,給京師及周圍的州縣帶來深重劫難。「官民震傷不計其數,至有全家覆沒者。」一片房屋傾倒、民眾傷亡的慘狀。

對此,康熙皇帝迅速作出反應。他一方面「發內帑銀十萬兩」,賑恤災民;一方面號召「官紳富民」捐資助賑。但他最著力進行的,則是親自帶領大小臣工,對朝政得失認真地作一次全面的政治檢討和反思。他自己首先「兢惕悚惶」,「力圖修省」;同時要求臣工們「務期盡除積弊」,「各宜洗滌肺腸,公忠自矢,痛改前非,存心愛民為國」。

康熙皇帝在《罪己詔》中言:「朕御極以來,孜孜以求,期於上合天心,下安黎庶……地忽大震,皆因朕功不德,政治未協,大小臣工弗能恪共職業,以致陰陽不和,災異示儆。」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災難,康熙皇帝認為責任全在君臣上下沒能盡心盡責治理好國家,所以遭到了天譴。他遣官告祭天壇,並數次率諸王、文武官員詣天壇親行祈禱。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敬天勤政,一心為民,躬自力行,從其治國、治吏、治軍、治獄、治河等言行中,可以看到「仁德」貫穿始終。其仁德在乾,功勳於坤,流芳百世。正如後人所讚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

責任編輯:李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