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自由植基於新聞自由
文/徐行
《華盛頓郵報》前總編輯布萊德利(Ben Bradlee)於10月21日在華府自宅過世,享壽93歲。
布萊德利建立新聞報導標準
布萊德利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報紙總編,他在「水門案」 事件中全力支持記者調查「水門大廈」遭入侵一案,進而揭露震驚全球的竊聽醜聞,此舉讓華盛頓郵報轉型為全國性大報。當時華盛頓郵報在28個月內共刊登了約四百篇新聞報導,最終迫使尼克森成為美國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請辭的總統。
在布萊德利擔任總編輯23年期間,他共帶領華盛頓郵報拿下18座普立茲獎,然而這樣的總編輯卻說自己:「餘生都將背負十字架」。因為在布萊德利任內,發生記者偽造八歲兒童吸毒獲普立茲獎的醜聞。由此觀之,新聞「真實性」對於報業和一名新聞從業者的重要性;對布萊德利而言,新聞不僅是一門專業,更是民主政治的公共財富,他建立的「誠實客觀、小心謹慎」的新聞報導標準,至今仍是許多新聞從業人員奉行的圭臬,更吸引許多年輕人投身新聞業。
香港雨傘運動是媒體試金石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去年頒發總統自由獎章給布萊德利時表示:「國家的自由植基於新聞自由。」誠哉斯言!在任何一個民主社會中,新聞都應秉持著獨立、客觀的報導原則,環顧當下,仍持續進行的香港雨傘運動,正是讀者檢視各家華文媒體、中國新聞言論自由的好時刻。
部分報紙或選擇性忽略報導香港活動,或是將香港人追求民主自由、真普選的議題導向「港獨」,或云外國勢力介入、或繪聲繪影加上各種陰謀論。勇於報導事實現狀的媒體卻必須承受巨大的壓力,甚至是被抹黑、誤解,阻擾報紙發行。
十月十五日,香港《明報》職工協會發文表示:「香港現正處於關鍵時刻,新聞從業人員應毋忘初衷,執行媒體監督的第四權。」協會對於總編輯張健波退休,由首席執行總編輯鍾天祥出任「代總編輯」強烈不滿,從業者擔心編採方針走調、新聞自由受侵蝕,因而群起抗議。中國新聞自由被箝制的情況,可見一斑。
中國新聞自由需要更多「布萊德利」守護
當中國資金介入,報紙、傳媒的運作就產生了極大的隱憂,臺灣的旺旺中時集團如此,香港的《明報》亦如此。當中國大陸共產黨掛上「中國式」的羊頭,賣著各種淪喪的標籤:中國式的社會主義、中國式的民主等,卻不過都是極權專政的裝飾品。中國的新聞言論自由需要更多的道德捍衛者、良心守護者去守護。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可以輕易地掌握世界上另一角落的資訊,透過臉書、LINE等社群通訊軟體,我們可自己去檢視、辨別香港人究竟是暴民抑或和平請願。
華盛頓郵報前總編輯布萊德利走了,但在我們的時代,在中國,需要更多像他這種新聞從業者,因為,國家的自由根植於新聞自由。◇
責任編輯: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