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10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方惠萱台北報導)所謂民以食為天,那麼台灣菜的意義又如何?研究發現,不同歷史時期的「台灣菜」具有截然不同的社會意義與形塑過程。在日治時期,台灣菜的意義在於「殖民地料理」與「菁英料理」,具有階級意涵。
科技部29日發表台灣菜的歷史變遷研究成果,台師大台灣語文學系助教陳玉箴指出,二次戰後台灣菜特色是「移植」與「混雜」,新政治體制與被迫遷徙的移民造就飲食版圖重劃。
而1990年代以後的「台灣菜」,被賦予政治象徵並高度商品化。日治時期「台灣料理」出現階級意涵,標誌為「菁英料理」。
陳玉箴解釋,因為「台灣料理」為日治時期上層菁英宴飲時的菜餚,不僅涉及獨特的菜餚、烹飪方式與食物風味,更相應有餐桌禮儀、餐具擺盤、菜餚配置等規矩,再配合現場的奢華布置、賓客打扮,構築出讓上層菁英彰顯地位的飲食文化。
陳玉箴說,如果國族料理要作為一種國家的體現,需要消費者的認知與實踐才得以完成。◇
責任編輯: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