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人算怎如天算 莫為名利所驅(2)
【大紀元2014年10月29日訊】古語云:「禍由惡作,福由德生」。古人認為世事無常,人生如夢,莫費盡心機貪求名利等身外之物,唯有積德行善,向道向善才是人生之正途,因為天道佑善。反之,貪圖利慾之人,必定只有自我的私念,少有大道的追求,也就不配上天的輔助與護佑。人若是想要趨吉避凶,前程光明,必定要遵循天理而為善,正信因果客觀規律,方能不迷不謬。
有的人不肯依著本份,而只認為鑽營求取,就會得到益處;卻沒有想過:人生的富貴貧賤,都是命裡注定,怎麼可以份外的去營求呢?而妄心貪念僥倖的希求,不但是毫無益處,而且可能會因此而折福呢!只有積累善德才是人永遠隨身受用不盡的福份。善惡有報是永恆不變的真理,何不認真的體會古人所說「取之有道,得之有命」、「一切福田,不離方寸」的道理呢?有人認為自己做壞事隱蔽沒人知道,要知道上天卻沒有不報應的惡事啊!人就是再怎麼的所謂聰明機巧,但是上天卻更是能夠巧於報應啊!怎不教人慎重、警惕呢!以下為古籍中記載的幾個這方面的例子。
二、構陷忠良
唐代的武三思利慾熏心,為了名利甚麼都幹得出來。為討好武則天,阿諛奉承,於嵩山建三陽宮,於萬壽山建泰宮,供武則天每歲巡遊,工役巨款,貪污無數,從民間強行搜刮,害得很多農民家破人亡。類似種種獻媚之舉,不可勝數。武三思陸續擔任兵部、禮部尚書,後來任宰相,封梁王。
唐中宗復位後,武三思又討好中宗和韋皇后。他把矛頭首先指向了他最痛恨的擁戴中宗復位、恢復唐國號的宰相張柬之、敬暉、桓彥范、袁恕己、崔玄暐五人,他獨斷專行,自然不會容忍張柬之這班正直的朝臣在朝。他裡應外合,在中宗面前敗壞這幾人的聲譽,讓韋皇后進讒於內,讓其黨羽侍御史鄭怡構陷於外,把他們誣蔑為陰謀篡逆,一步一步地把這五人貶官、流放,直至殺害。他還殺害了王同皎、張仲之、周憬等正義之士。大理丞豐朝隱表示反對,奏稱「對張柬之等人不經審問,就急忙定罪、行刑,不合法律手續。」當即被貶為縣令出京。
武三思為專權,糾集私黨,網羅親信,構陷忠良。對阿附於他的兵部尚書宗楚客、御史中丞周利用等,大力提拔重用,作為自己的羽翼和耳目。他還把過去張柬之等人所斥退的小人全都恢復了原有職務。武三思常對人說:「我不知人間何者謂之善人,何者謂之惡人,我只知道對我好的就是善人,對我不好的就是惡人。」因此凡反對他的就加罪殺掉或排斥,討好他的就高官厚祿。朝官韋月將上疏揭露武三思父子罪惡,武三思得知,即指使爪牙將韋月將處斬。當時任黃門侍郎的宋璟在中宗面前力爭,認為韋月將未犯死罪,不應處死,案情不實,應查實驗證。武三思即將宋璟由京官改任檢校貝州刺史,出了朝廷。
武三思無惡不作,人們無不切齒痛恨。朝中正直的大臣們不斷上奏章揭露武三思父子胡作非為、危害社稷。中宗的太子李重俊,派羽林軍圍其宅第,誅殺武三思父子。武三思曾搜刮民財,築有大庫近百個,儲集搜刮之財。後來火起,所集之財化為灰燼。唐睿宗即位後,下令對武三思實行斫棺、暴屍,平其墳墓,正可謂死無葬身之地。
三、所得所失
宋代時,李士衡在翰林院任職,一次奉命出使高麗,武將余英擔任其副手。圓滿完成使命後,對高麗作為禮品贈送的財物,李士衡都不關注和在意,一切都委託給余英去處理。在回國的船上,余英看到船底有滲漏的地方,擔心會打濕自己的物品,就把李士衡得到的絲綢細絹等物墊放在船底,然後放上自己的東西以免弄潮濕。
船到大海之中,忽遇風起浪湧,幾乎要把船吞沒,船又太重,情況十分危急,船長急忙請求余英將裝載的東西全部扔掉,減輕船的重量,以確保人船安全,否則將船翻人亡。余英此時也非常慌張,就急急地隨手把船上的東西拋入大海。大約東西丟了一半,風浪平息,航船穩定了,他們終於脫險。余英檢點物品時,才發現拋入海中的東西全是自己的,李士衡的東西由於放在船底,所以完好無缺,一件都沒有失去。
對於高麗饋贈的財物,二人態度不一樣,李士衡因為「不關注」,結果一無所失,而余英是非常「關注」,結果一無所獲。其實沒有偶然發生的事情,李士衡的所得,是源於他平時淡泊名利和做人的正直;余英的所失,則因為他貪愛財物、做人不厚道,像他這種自私的念頭,到最後還是害到了自己啊!二人思想境界不同,做事後產生的結果不同,獎善罰惡,天理在衡量著一切。
(待續)
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