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遍地開花

雨傘運動撐起創意 獅子山精神啟迪文化覺醒

人氣 108

【大紀元2014年10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林怡、王文君、李真報導)「雨傘運動」至今剛滿一個月,為爭取真普選,香港人不再冷漠,重拾人與人之間互助互愛互讓的「獅子山精神」,有些集會區儼然成了守望相助的小社區,還掀起一場「藝術大爆炸」:一度掛在獅子山上的「我要真普選」橫幅,以各種方式在民間遍地開花;貼滿數以千計字條的「連儂牆」、抵擋過催淚彈的「百家傘」、雨傘巨人、木工和學生親手打造的遮打自修室還有創意帳篷等,甚至受到美國CNN、英國《金融時報》等主流外媒報道。

10月28日傍晚開始,逾萬香港人在金鐘雨傘廣場舉行「雨傘運動滿月紀念活動」,要求真普選,他們撐傘87秒回應警方在9月28日針對市民釋放了87個催淚彈。(潘在殊/大紀元)

10月28日傍晚開始,逾萬香港人在金鐘雨傘廣場舉行「雨傘運動滿月紀念活動」,要求真普選,他們撐傘87秒回應警方在9月28日針對市民釋放了87個催淚彈。(潘在殊/大紀元)

雨傘運動第22日,在金鐘的佔領現場的連濃牆市民紛紛留下心聲,玫瑰花顯得特別搶眼。(余鋼/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大紀元視頻 面對催淚彈 香港學子前赴後繼爭民主 )

10月28日傍晚開始,逾萬香港人在金鐘雨傘廣場舉行「雨傘運動滿月紀念活動」,著名藝人葉德嫻現身發言支持運動,希望港人秉持獅子山精神爭取真普選。(潘在殊/大紀元)

金鐘集會區的雨傘巨人雕塑作品。(宋祥龍/大紀元)

頂住壓力走出來支持學生的演藝界,也在「雨傘運動」中找到了創作靈感。林夕、黃耀明、何韻詩、龍小菌等為「雨傘運動」譜曲演唱,也有電影人到現場拍攝短片、微電影和紀錄片。

香港的獅子山精神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因素,曾令香港的影視文化、創意工業走上世界舞台。猶記70至90年代,以許冠傑為代表的許氏兄弟的影視及音樂作品風靡了香港以至整個亞洲地區,作品因反映市民生活和心聲而深入民心,不僅體現香港人靠雙手為生活拼搏的奮鬥精神,也展現了傳統文化中樂天知命、好人有好報的道德規範和價值觀。但隨著「九七」來臨,電影人紛紛北上,創作題材及表現方式亦因中資介入和迎合中共審查而受到中共黨文化侵蝕,逐漸失去香港特色。

香港獅子山現「我要真普選」巨型條幅。(宋祥龍/大紀元)

有影視界人士表示,「雨傘運動」中勇敢反抗中共暴政,堅守原則,同時重拾昔日的香港精神,啟迪創意與創作靈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會激發創作藝術發展,或將開啟一個新的創作浪潮。
雨傘運動第22日,在金鐘的佔領現場的各式漫畫。(余鋼/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真普選成電視劇題材

今次「雨傘運動」以爭取真普選為主要訴求,恰巧失意於免費電視牌照的王維基,旗下的香港電視將於11月19日正式開台。目前香港電視網站開放公眾投票,供觀眾選擇率先播放的「開台劇」。截至昨日中午,《選戰》以近12,000票領先,第二位是《警界線》獲近4,500票。

據悉,《選戰》劇情貼近香港時事,大講「真普選」及「公民抗命」。在1分鐘節目預告中,女主角李心潔一句「香港人是值得一人一票去決定他們心目中的特首」,引起市民共鳴。

《選戰》更有「公民抗命竟然講到變成顛覆政府」、「希望香港人可以有提名權」等對白,與現時「雨傘運動」及香港政局遙相呼應。此外,梁振英屢次阻撓香港電視台開台,今次網民則大讚港視進行「公投」,並表示《選戰》具備天時、地利、人和,「應景、有噱頭」。

守望中找回熟悉的香港

去年梁振英政府拒絕發牌予香港電視,引發十多萬港人上街抗議。分析指王維基在中國大陸沒有投資和生意,使得中共不敢讓他經營電視台,凸顯中共控制媒體、令香港的自由創作空間遭到扼殺。原本獲政府主動邀請申請牌照的王維基「死得不明不白」,慨歎「現時的香港已經不是我所熟悉的香港」。

導演蔡錦源是當時港視留守政總的十壯士之一,一年後他又出現在金鐘的雨傘廣場上,將運動過程記錄下來,作為將來紀錄片的素材。他認為最可貴的是「雨傘運動」中重現的「香港精神」──每個參與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可扮演的角色和價值,並發揮貢獻的力量,譬如有人揀垃圾、有人分配物資、有人以藝術創作,將自己的看法和平的表達出來,「他們沒有求甚麼回報,沒有要求得到認同,自己參與其中,這種香港人內在的質素反映出來。」

10月17晚,金鐘集會現場,參加集會學生在自修室學習。(余鋼/大紀元)

雨傘廣場激發許多演藝界及文化藝術界的創作靈感,蔡錦源坦言,其實香港藝術工作者仍有自己創作的空間,所謂的設限是人為的自我審查,「你要去大陸市場,你就要這樣做(自我審查),不然無法播放。」如果作品在香港放映,則沒有那麼多審查及限制。

盼回復往昔拼搏向上時光

連日來一直在銅鑼灣堅守的電影監製Leslie說:「走出來,是因為我們想要回以前的香港,一個百花齊放、任何人只要通過努力和拼搏都可以過上自己想要的日子的香港。」

雨傘運動中堅守銅鑼灣的電影監製Leslie。(宋祥龍/大紀元)

他說,在集會現場看到許多學生市民在極疲累下仍咬緊牙關堅持著,是因為他們今天不堅持到底去爭取,已經不再有機會了。

大陸導演應亮:獅子山精神啟迪創意

大陸導演應亮。(張旭顏/大紀元)

原籍上海、現時在香港演藝學院擔任講師的應亮導演,一直都有參與「雨傘運動」,早前學生罷課時,他亦有擔任公民學堂講師,為學生義務補課。學生長達一個月的非暴力抗爭,「沒有推翻一部車」,還有充滿創意的藝術表達,包括遮打馬拉松,還有獅子山掛橫幅等,都讓他這個「外來人」和其他同在前線的大陸學生、大陸市民深深震撼。他坦言,自己愛上了香港,有一種精神歸屬感,「原來認為香港是商業城市,現在認為香港是一個浪漫、特別理想化的城市,我所認識的大陸朋友,都愛上這個地方。」
昨日香港政府拆除獅子山上的「我要真普選」條幅後,25日,香港市民又自發在銅鑼灣佔領區掛出更多條幅表達爭取真普選的決心。(余鋼/大紀元)

當中重拾獅子山精神,獲得「雨傘運動」參與者的共鳴,應亮亦深深認同。他印象最深的是學聯副秘書長岑敖暉所提的新獅子山精神,「真正新的獅子山精神是打不死的精神,一個難民精神,你再多的困難,再超出常規的困境,我的適應性都非常強。所有人都爭取正義、爭取民主,這個肯定會打動全世界。」

「雨傘運動」改寫創作生態

他和自己的學生在討論電影創作時,亦多次提到獅子山掛橫幅,預期這會成為藝術界、電影界的一個重要創作題材。他舉例,獅子山橫幅被消防員和民安隊拆走,有人在Youtube上將片段反向播放,變成直升機把橫幅給掛上,很有趣亦引人深思。他自己也有拍攝一些片段,希望未來一兩年,有機會把大時代下發生的這個故事記錄下來。

2014年10月19,孩子們為連日來駐守在廣場的哥哥姐姐們送上心意和祝福。(唐詩韻/大紀元)

應亮直言,「雨傘運動」將改變香港的藝術創作生態。「原本香港不重視藝術創作,包括教育、藝術,我覺得都會變化,說不定有很大的變化。」他預期未來香港將出現如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這類的大片,一個新的電影浪潮,「藝術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會激發創作藝術。對此我毫不意外。」

網上最近流傳一份遭中共封殺的支持「雨傘運動」藝人名單,涉及港台地區幾十位藝人,其中包括港星周潤發等,不過發哥大方回應:「咪搵少啲囉!」

對此,應亮不感意外,「北京政府是害怕的,因為公共的媒體,它需要全部控制,藝人有影響力,跟它方向不一致,那麼會影響到公眾,所以它們會恐懼。」他說,香港明星有良知,敢於承擔社會責任為公眾發聲,很值得讚賞。

中共黨文化侵蝕港文化產業

大紀元系列社論《解體黨文化》指,在中國大陸,中共建政以來就把文藝作品視為灌輸黨文化的重要工具,如電影、戲劇、歌舞、曲藝等,都變成國家機器的一部分。直到近年來,中共大陸上映的國產影片中,大約25%是所謂「主旋律」(中共宣傳)影片,70%是娛樂片,5%為藝術片。然而電影的宣傳功能並沒有被削弱,它只不過採取了更為複雜精緻的形式,具體手法包括謳歌獨裁強權、掩蓋暴政下人民的慘況、煽動民族情緒、貶低傳統文化和傳統人物等。

昨日香港政府拆除獅子山上的「我要真普選」條幅後,25日,香港市民又自發在銅鑼灣佔領區掛出更多條幅表達爭取真普選的決心。(余鋼/大紀元)

近年來,迫於資金和市場的壓力,香港電影導演和製片人紛紛北上,中港合拍片成為趨勢,也令香港本土特色漸漸受中共黨文化侵蝕,被視為近年香港電影業走下坡路的主因。

資深電影人、演藝學院電視電影學院院長舒琪,早前揭示大陸的電影製作生態充滿貪腐、虛假和詐騙,「這根本就是一個弄虛作假的國家,沒有一件事情、一個東西,以至人際關係(包括最親密的倫常關係)是真實、可信任的。所有事情都建築在權力、金錢和利益身上。道德和倫理這兩個詞語,早已在國家/人民的辭典裏消失得無影無踪……一個巨大的悲哀是:這個情況,不單已經在香港出現,而且已滲透、蔓延到各個階層。」

黃修平:探尋香港精神

針對近年香港電影創作題材範圍的縮窄,曾獲金像獎「新晉導演獎」的香港導演黃修平認為,電影除了是一個藝術創作,亦是一個商品。現在的香港電影市場沒了以前的優勢,不能在本地和東南亞市場裏面維持到足夠收入,令創作繼續,因此去開拓大陸這個最大的市場。但最大的問題是,大陸市場無論口味方面,抑或審查制度方面,都障礙了香港人創作的自由,「在迎合內地市場時,失去了香港電影應有的水準和特色。」

由於香港政府單方面擱置與學聯的對話,10萬港人10月10日晚到金鐘政府總部旁集會,要求涉貪的特首梁振英下台,曾獲金像獎「新晉導演獎」的黃修平計劃拍一部學民思潮版的「高達」送給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蔡雯文/大紀元)

黃修平曾親到金鐘集會現場支持「雨傘運動」學生爭取民主、理想、真理。他認為,最真誠的創作都是從身邊發生的事而來,「作為一個創作人,我們對於藝術的價值有一個嚮往的時候,自己會期待可以更加超越表面的消費,而無論在電影方面抑或其它方面都希望能更深入地有一些作品反映到現在的情況,所謂香港的精神或者本土特色到底是甚麼?我們這一代人生活在香港,有無作品可以反映到我們這個地方獨有的精神和風貌?」

責任編輯:何嘉林

相關新聞
雨傘運動現溫情 公民廣場變身親子教室
組圖:「我要真普選」條幅在港遍地開花
黨媒批「杜汶澤們」 藝人犀利回應
周曉輝:一股寒意向香港富豪們襲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