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外電評論

「遮打」為何令中共驚懼?粵語是關鍵

【大紀元2014年10月24日訊】 (大紀元記者沙莉編譯報導)「逼爆遮打道」,這句話一定要用粵語發聲才能找到感覺。香港和北京之間的摩擦不只在於香港的自治和政治自由,還有香港的語言。

粵語和普通話在語法和詞彙方面有很大差異,並且兩者各擁有自己的發音規則,同一個字在粵語和普通話的讀音並不相同。北京政府一直試圖堅持粵語不是真正的語言,並限制其使用。但是就像孟加拉獨立運動和反對種族隔離的南非學校,粵語在香港對中共當局的抗議中起到了核心作用。

美國財經雜誌《石英》(Quartz)網站報導說,一個生動的例子是「雨傘運動」。「雨傘」來自普通話,粵語則用「遮」字表示雨傘。香港示威者經常稱抗議為「雨傘運動」,這是他們在學校裡學習的普通話。

示威者也經常在口號上用粵語字「遮」寫出來,稱抗議為「遮打運動」。「遮打」這個詞對只講普通話的人是難以理解的。普通話中「遮」意為覆蓋,「打」意為「打架」。粵語中「遮打」是香港市區街道「遮打道」的名字,抗議者在這裡集會。就字面而言,「打」除了表示「打架」,它承載的意義還有一層,在粵語中有「攻擊」「或「擊倒」的含義,目標指向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

所以,普通話讀者看到「遮打」時有點無厘頭的感覺。而對粵語使用者這個詞的意思既表示這是發生在「遮打道的運動」,又表示是一場用「雨傘抗擊梁振英的運動」。

因此,雨傘運動口號中頻繁和故意地使用「遮」等粵語詞組,象徵著香港人不只是抵制共產黨的政治價值觀,也要保衛香港鮮明的文化特徵,要保衛他們的歷史。

「袋住先?我地咪佔住先囉」,這條標語上的「袋」指梁振英政府二號人物林鄭月娥的言論,她建議香港市民接受2017年「先篩選後普選」方案,即「袋住先」,然後再和北京嘗試做交易。「袋住先」的「先」置於句子末尾是明顯的粵語特徵。

10月18日晚上,大批市民繼續聚集在旺角的雨傘運動佔領區,午夜過後一度與警方爆發衝突,示威者高呼梁振英下台。(潘在殊/大紀元)


方言的口音不同,且有自己獨特的語法、詞語用法和表現形式。但在另一方面,語言互不相通仍然密切相關,就像法語和西班牙語。北京政府認為中國「方言」只是口語上彼此聽不懂,講普通話的人聽不懂廣東話或福建話,反過來也一樣。但由於方言粵語、客家話,閩南語、台語、普通話,吳、湘、贛語者源於中國古代的語言,北京認為它們都有相同的書寫體系,從而書寫上是可以相互理解的。

不過許多學者認為,粵語、閩南語、客家話是不同語言的分支。粵語雖然使用中國文字,用它的常用詞彙和語法構成的書寫系統與普通話卻是互不相通的,區別之大一如意大利語和葡萄牙語。

粵語讓中共棘手

但是,如果粵語是一種不同的語言,為甚麼中共堅決加以否認呢?

中共政府對語言的說法並不只是將語言作為一種國家統一工具,也是將其作為破壞地區特徵的工具。問題不只是讓公眾使用普通話的口語和書寫形式,而是中共政府最終可能毀壞地區語言的記錄,使後代對地區語言的使用難以為繼。

中共這一政策在大陸很成功。在香港卻很棘手。

香港大學粵語專家鮑爾(Robert Bauer)說,在英國統治香港時期,英國看到了粵語是香港與內地之間溝通的屏障,因此加以推動,使粵語成為香港的主要語言。雖然香港的學生在學校學會了國語書寫系統,粵語的口語和書寫系統仍然是過去三四十年中香港主要的文化特徵。

自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以來,學校受到放棄粵語教學的壓力加劇。香港教育局最近宣佈粵語是中國的方言,不是一種官方語言,而引發眾怒。

粵語和獨立的香港身份

「雨傘革命」持續進行,許多香港市民仍留守金鐘,堅持抗爭到最後一刻,也有家長現場和孩子現場學習。(余鋼/大紀元)


2014耶魯大學世界學者陳澍(George Chen)說,粵語的地位現在成為香港社會激烈爭論的議題,它已成為語言、文化、教育、政治「大陸化」的一部份。陳說,「許多年輕香港人認為粵語是一種語言,這是年輕一代在意他們獨特的香港身份的強烈信號。」「香港身份的問題已引起北京的重視,北京多次表示香港人應該首先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而不是『香港人』。」

香港人的擔心是正常的:政府對教育和媒體的控制,造成大陸地區的粵語使用萎縮,即使是在互聯網和手機上,政府監控著包括普通話在內的一切的使用。

賓夕法尼亞大學漢學家梅爾(Victor Mair)說,「這就是為甚麼保衛香港真正的自治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只是政治問題而已。沒有相對自由的保障,粵語的語言和文化會很快枯萎。」

梅爾說,但就目前而言,得益於社交媒體,粵語實際上在蓬勃發展。在過去,香港人很少有機會以粵語書寫。現在,他們在Facebook,Twitter和其他社交媒體網站上使用粵語。

香港浸會大學(浸大)的文學教授何麗明和耶魯大學的陳澍均注意到,社交媒體上粵語的爆炸性使用加強了港人對香港身份的認同感。這種粵語意識由於雨傘運動變得更加明顯,由「遮打」所體現。

陳澍列舉了社交媒體上另外一個親民主口號例子「冇民主 冇公義」,這條口號更好地體現了粵語的差異性。「冇」意為「缺少」,這個字在普通話裡不存在。但對粵語使用者而言,其含義是明確的:「沒有民主,就沒有正義。」

責任編輯:林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