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10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莊麗存台灣台北報導)面對中國大陸經營成本上升,近年來為鼓勵台商鮭魚返鄉,政府推出「加強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祭出土地、資金、租稅投資優惠措施,中國工資上漲是台商回台的主要推力,但要解決台商回台投資的土地、勞工問題才是吸力。
根據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統計,「加強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自民國101年(西元2012年)11月起實施,截至103年(西元2014年)7月,經濟部已審查通過44件申請案,投資金額新台幣1,994億元,已達成2年2千億元目標金額的99.77%,投資業務處表示,經濟部推動台商回台投資金額逐年成長,民國102年達新台幣529億元、103年1~7月為470億元。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直言,從統計數據來看,在一些方面政府的吸引台商回台投資措施,是有些效果,但現在擔心的不是投資數字的問題,而是「投資品質」的問題。
低成本慣壞台商 傷害MIT形象
邱俊榮認為,台商回台投資若是高度汙染、黑心等產業,對台灣傷害就很大,例如日月光汙染、機殼廠可成血汗勞工、頂新混油案等,拿了很多台商回台的優惠,但卻做了「傷害台灣MIT形象」。
為何很多外國人相信台灣MIT品牌,不只是純品質的問題,而是相信台灣生產的東西相對中國大陸生產的東西,比較不會破壞環境。
邱俊榮說,若只為吸引台商回台提供租稅優惠,增加投資數字大可不必,吸引台商回台是否對台灣有正面助益要很小心,因為「品質來得比數字重要」,例如自經區就有很多租稅優惠吸引台商回台,反而是令人擔憂的,會因為一點優惠就回台,一定是只想降低成本的廠商。
邱俊榮直言,台商回台是否會帶回很多壞習慣?為何有血汗工廠?20年前的薪水都比現在高,有些廠商被低成本慣壞了,習慣用血汗來生產、汙染環境,甚至連黑心食品都出現了,過去台商會走出台灣是成本考量,若思維還是以成本治商來搞經濟,台灣將來只會越來越糟糕,薪資無法提升,環境越來越汙染,所有不好事件會一再發生。
當初台商習慣賺容易賺的錢,一旦要叫他們多付一點創新、研發、提高薪資的責任就受不了了,不覺得是中國因素造成的嗎?已被低成本慣壞了,所有該經濟正向發展就不會出現。
政府以成本治商 推波助瀾
政府在某種程度是推波助瀾,因為政府的思維也是以成本治商,例如工業電價敢調嗎?不會,因怕增加廠商的成本,簽FTA降低5%關稅,所有會增加廠商的成本,政府都不敢做,對廠商就更不會有社會責任的概念,對產業的政策,要讓企業能成長、有社會責任要有優勝的淘汰技術,沒有競爭力、沒有社會責任、沒有高工資的廠商該淘汰就要淘汰掉,那不然就會永遠和稀泥。
另外,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吳焜裕認為,商人必然會追求利潤,但台灣的法規、做法仍維持在25年前,才會讓廠商有機可趁,政府要負很多責任。其實很多人對食安的觀念是一知半解,就連前食藥局局長(現為食藥署)康照洲也講不清楚食安的定義,政府對食安新議題無法應變,廠商犯罪證據沒掌握,再罰多嚴也是沒有用的。◇
責任編輯:吳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