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海外華人過年 承襲傳統重情意
【大紀元2014年01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怡然、邱晨溫哥華報導)隨著中國新年臨近,作為北美最大的華人集聚地之一的溫哥華,過年的氣氛也越來越濃。雖然中國新年在海外不是法定假日,但溫哥華華人還是用不同方式表達對中國傳統新年辭舊迎新的期盼。他們感到無論用甚麼方式過年,最重要的是氣氛和情意。
購年貨忙活著快樂著
溫哥華唐人街是北美最大的唐人街之一,而列治文則稱得上是最大的中國城了,每年中國新年期間華人商舖都會領先裝扮出過年氣氛。在今年的各類年貨店舖中,以「馬」為主題的特色商品引領了新年年貨市場的特色。馬年剪紙、燈飾、手工藝品等隨處可見。「馬」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較好的寓意,因此馬年的生肖熱也帶紅了年貨市場的一片天。除此之外,各大華人商家更是趁勝追擊,較早準備了過年套裝,供華人選購。
增添過年氣氛,自然少不了鮮花。家裏裝飾上紅色或桃紅色的鮮花,喜慶而熱鬧!一束金橙橙的橘子也是必備的,象徵著吉祥如意。
列治文的馬先生從兩周前就開始陸陸續續的跑各大超市和商場,購置過年用品。他說,今年家中新入住了兩個大陸的留學生,因此相比以往家中過年氣氛更濃。今年不僅會做兒子喜歡的佳餚,也會考慮留學生的口味,準備做一些清淡大眾化口味的菜,滿足大家的胃口。因此在採購時,會盡量準備豐富。他說,「雖然很忙,但心裏卻很滿足。」
本拿比的王女士說,近年來經濟不景氣,荷包也有些緊。往年過年她都是叫上朋友,舉辦派對,或走親訪友派紅包。今年就不打算像以前那樣大筆大筆的花錢,準備去超市採購,在家裏自己過。她說,「跑了不少超市,忙的不亦樂乎,但確實感到了過年的味道,比去餐館吃完走人更有氣氛。」
她說,「雖然購物時有買打折品,但過年的氣氛不能打折,年貨一樣不缺。送紅包錢可少放點,但情意沒打折。不去餐館吃飯,在家裏辦派對,更要顯出過新年的味道。」
互通佳音傳問候
俗話說:每逢佳節陪思親。在新年期間,海外的華人由於地理的限制沒有辦法回國和親朋好友團聚,因此打國際長途拜年逐漸成為大家過年的新風俗。而近年來隨著通訊的發達,拜年更方便了。
素里的馮小姐已經好多年沒有回國過過年了。她介紹,近年來,隨著通訊技術的發達,過年傳遞問候也越來越方便。
她十年前剛到溫哥華時,每年過年都是打越洋電話回家問候父母。但是可能是過年打電話的海外華人特別多,一到臨近三十晚上的時候,電話卡基本是撥不通的。所以好幾年都只能提前或延後撥通電話。
後來父母的電腦上安裝了QQ,通話聯繫就方便了。每到過年敲鐘的那個時候,她都會守在電腦上,同家人聊家常,給自己營造一種過年的氣氛。
再後來大家都開始用Skype,視頻通話都很流暢。不過,現在更多人開始用微信,過年發送一個短信和一個圖片,整個家族群裡面的人,都可以同時收到在海外的問候了。
年夜飯存溫情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年夜飯,是中國華北地區的稱呼,南方稱為團年飯、團圓飯,台灣及閩南地區又稱圍爐,就是在過年前一家團聚,傳統上年夜飯多在除夕祭祖後食用。
台灣人陳先生與太太辦了一個幼兒園,平時工作繁忙,可是中國新年也一點不馬虎。他太太Mandy告訴說:「每年過年,全家都會團聚,祭拜祖先,準備年夜飯。過年最講究的是好兆頭,買年糕象徵年年高,蘿蔔象徵好兆頭,魚是年年有餘,煮菜時不能切斷….,很多講究的。每年,我們一定給孩子們壓歲錢,他們從小就知道中國新年的傳統。」
他們全家三代同堂,上有年邁的母親,下有兩個可愛的孩子,都在讀中學。雖然沒有其他親戚,陳先生一家也保持著這些傳統,大年初一會去廟裡祈求,台灣習慣是,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這些傳統文化與習慣,也在陳先生家承傳著,能夠做得到的,每一樣都沒有少。
台灣同鄉會會長曾立斌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說,每年的中國新年,台灣人都會閤家團聚。曾會長說,如今雖然大家身在國外,過年的氣氛仍然不減。
在三十除夕夜,全家人無論在哪兒,兒女們都會趕回來團聚過年,媽媽也準備了豐盛的年夜飯,大家開開心心在一起過年。他表示,吃年夜飯前,都會先祭拜祖先,然後圍著火爐,享受一頓豐盛美味的年夜飯。
列治文的小馮是西門菲莎大學的留學生,他在過年那幾天正好有課。不過讓他很感幸福的是,女朋友可以做一手好菜。因此他們決定下課後,請上幾個朋友在家中下廚做些好吃的。他說,「對我來說,過年其實吃甚麼都無所謂,最關鍵是能跟朋友們在一起,過出過年的氣氛。」◇
(責任編輯:何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