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唐人街宗親會 傳播中華文化的種子
【大紀元2014年01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紐約華埠保存著各種不同姓氏、地區、行業人士組成的社團組織,這些規模龐大的僑團在華埠百多年的歷史中,不管世事如何變幻,都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先,在這片異國的土地上堅持著傳統的風俗習慣和禮法制度,讓中華文化延綿不絕、未曾斷裂,殊為難得。
喜慶之日祭祀祖先 數典念祖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過年是華人最隆重歡慶的日子﹐在華埠傳統僑社,從年尾12月中旬開始各大僑團逐家舉行年度選舉換屆,然後是廣東人稱為「春茗」的新春聯歡宴會從大年初四一直吃到4月底、絡繹不絕,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祭祀祖先。
僑團的祭祀對像一般為開基祖或在歷史上有過一定的名望和作為的先祖,例如在美國有130年歷史的余風采堂紀念先祖余忠襄公(余靖),余忠襄公(公元1000-1064 年) 是宋朝名臣﹐與歐陽修、蔡襄、王素並稱為四大諫臣﹐宋仁宗皇帝曾禦筆親題余忠襄公「風采第一」﹐余氏後人就以「風采堂」為家族堂號,以紀念祖先的豐功偉績;還有李氏總分所以戰國時期創立道教的李耳(即老子)為李氏元祖,伍胥山總公所拜祭春秋時代的伍子胥等等。
宗親會的祠堂大都莊嚴肅穆,是宗親們傾其心力、精心布置的重點場所,各有特點。祭祀祖先的程序上各宗祠基本大同小異,全體與祭者虔誠祭祀,上香、獻酒、敬獻祭品三牲、行三鞠躬禮。有的公所還要恭讀太祖遺訓,之后新獲任的職員在元老或臺北駐紐約經文處處長的帶領下,宣誓就職。
為新當選的主席響鑼升炮、奏樂,所奏的樂曲大多為《賽龍奪錦》(也叫《龍舟競渡》),由傳統樂器嗩吶、竹笛、配合鏗鏘的鑼鼓節奏,營造出一種龍舟奪標的熱烈氣氛,讓人有種遠古的信息撲面而來的感覺,非常獨特。據司儀介紹,之所以選用這首著名粵曲,是希望獲選主席們你追我趕、勇猛向前推展會務,服務僑社,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就職誓詞各宗親會也都大同小異,規模越大的宗親會,其管理制度就越詳盡、嚴謹,其內部有詳細分工,以現今128年歷史的紐約李氏總分所的為例,誓詞如下:「余謹以至誠,恪守先祖遺訓,以道德為大前提,以敦睦為本旨,秉承家法,排難解紛,一秉大公,謀宗親之幸福,求家族之振興,就職後如有徇私舞弊,致起糾紛,愿受家法制裁。」之后中、西文書記、財政、稽核、庶務、康樂等各科職員就位,依會章行事,頗為嚴格有序。
司儀的粵語祝文讀來鏗鏘有力,這些儀式并不是表面文章,年復一年的已成為子孫後代一脈相承的文化與行為規范,展現了華人世代謹守「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的孝道傳統生生不息。祭祀活動和就職儀式後,東道主通常設宴席請客,鄉親團聚聯誼,整個過年期間中華公所還有曲藝匯演、新年揮春(寫對聯)免費贈送僑胞等活動,好不熱鬧。
祭祀的對像也包括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表示一種對中華民族的精神尋根,其祭祀文化的內容表現的最豐富、最隆重。每年9月28日孔子誕辰日在中華公所華僑學校孔聖體育館舉辦的祭孔大典,祭典的程序有36項,歷時一個多小時完成,參照了臺北市孔廟所傳承的釋奠典禮,儀式肅穆莊嚴,遵守古制,對祭典的出席人員,進出的次序、步伐、站置位序,使用的器樂、服飾、禮器都十分講究,祭文抑揚頓挫,除了向「至聖先師」孔子致意之外,並透過儀式讓人們體會儒家文化浸潤的教養和內涵,讓海外學子了解儒家文化。
清明掃墓 代代傳承
清明節的祭祖傳統,在紐約華人社區也從未間斷。 「百善孝為先」 ,在華人社會的價值觀裡,「孝」排在首位,掃墓祭祖就是一種孝道的表現。在這一天,許多傳統僑團都紛紛在報上刊登春祭廣告,並在會所內張貼通知,組織成員到安葬先人的墓地祭奠。
對於遠離故土的新一代華僑後代來說,被老一輩帶著到先人的墓地清掃墓穴,給碑文描紅,放上祭祖的水果和糕點,比枯燥的說教更能受到震撼和感染,讓他們在加深對自己祖先的了解中獲得一種情感的歸屬和共鳴,更進一步理解「慎終追遠」的含意。
族譜傳承有序 炎黃子孫根脈相連的歷史見證
無古不成今,中國的歷史講求傳承有序,在古代的宗族觀念下,村有村志、族有族譜、家有家譜。雷、方、鄺三姓組成的紐約溯源公所規模不大卻源遠流長,公所內有四本磚頭厚的族譜,向上追溯祖宗淵源,向下推衍子孫的門派分支,上下傳承有序不亂,一目了然,是炎黃子孫根脈相連、生生不息的歷史見證。
足有2000多頁的《馮翊堂——臺山雷氏族譜》包含總論、世系圖等多部,詳細記錄臺山雷姓的傳統文化,典故軼事,家族世系、分支、遷徙歷史和源流指掌圖,雷氏家訓譜,家規家訓、行為守則等資料,鉅細靡遺,還有宋太祖趙匡胤御製雷氏譜序,文天祥為雷氏譜序,加上收錄相關的圖像、人文及鄉土內容,讓人大開眼界。
家譜中的重要一章是家訓、家規,長輩們把老祖宗世代人生體驗的智慧結晶,記載成文字,成為後世學習的典範,例如《永新雷氏家訓詩》中載有家訓十條,分為尊祖、睦族、守業、治生、教子、務實、慎言、懲忿、改過、卹鄰十條,指導後代如何立身行道、避免走冤枉路,實在有其重要的意義,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的傳家寶。
雷氏族譜記載,雷姓源於上古,傳續至今源遠流長。雷、方、鄺三姓同宗緣起可追溯到中國遠古三皇五帝時代,至今已超過五千五百年的歷史。雷公是神農氏的八世孫榆罔之子,軒轅黃帝的六相之一,與俞跗、岐伯齊名,精通醫術,居雷澤,遂以雷為氏,其後協助黃帝伐蚩尤有功,受封於方山(今河南省禹州嵩山一帶)。居於方山一脈的後人,就以地名為姓,改為方姓。再後於宋朝期間,方氏後人之女被宋高宗選上妃嬪並賜姓為鄺,所以雷、方、鄺三姓源出一脈,根同枝分,稱為「溯源一家親」。
設立獎學金情意深長 望後進繼承傳統
溯源公所主席雷文波介紹,溯源公所的先賢為了生活,離鄉背井來到異國他鄉美國紐約,在此陌生的環境中,為了聯絡宗親、團結互助,因而成立了紐約溯源公所,繼而在1928年創立「百子會」,招股籌集資金,購置了現址的溯源公所大樓。當時正是美國排華正盛之時。
對於在海外成長的華僑新一代來說,保持傳統的文化習俗有困難,因見到年輕一代日趨西化,對宗族源流和中華傳統文化認識不多,為了爭取他們認祖歸宗,1974年溯源公所的前輩、時任公所主席的雷柏銳發起倡議設立獎學金項目,規定每年感恩節派發獎學金給予成績優秀的學子,鼓勵他們努力向學,至今已過了三十九屆。
去年得獎的學生共79人,共派發獎金達到一萬美元。發放獎學金時,雷柏銳特別寫了「百行孝為先」五字五張卡片,教導學生們何謂孝:「孝字下面一個子,子承老,一百樣行為中善事父母為先。」老一輩對後代的情意深長盡在其中,祈望他們努力讀書,學有所成,將來回饋社區,造福社會,成為社會棟梁,為鄉親增光。
新年的聯誼活動,一家大小都來參加春宴,既能讓長輩廣交朋友、又能讓晚輩耳濡目染學習華人傳統禮儀,也是增加僑社凝聚力的途徑之一。
老僑團期望后代承前啟后
一些歷史悠久的傳統僑團和客屬僑團大多擁有自己的物業樓宇,依靠每月收租籌措活動費用,因此常年有敬老聯歡、終老服務、助學獎學、扶危賑災、濟困善舉等,過年有春茗餐會,八月十五中秋有賞月,冬至、夏季都有活動和旅游,每年4月祭祖,專車接送掃墓等等,形成一種獨特的僑團文化,因此當一些宗親會說該會根基鞏固時,往往意味該會有會所大廈、實力雄厚。
對于沒有物業的僑團來說,此番堅守更顯難得,至今有74年歷史的紐約鳳倫公所即是其一。鳳倫公所副主席司徒群說,當初由于會員人數不多,資金匱乏,無力置辦會所,乃租勿街74號三樓一室做會所辦公之用。但是支付租金、水、電等各項開支捉襟見肘,更加上管理乏人,全靠司徒琚浣、司徒傑主席兩兄弟4、50年風雨不改,出錢出力,志愿性的為公所付出,會務乃得以展開。
司徒群說,老一輩的華僑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堅守傳統,這也是上一代的遺訓,說什么也要支持公所,很多鄉親也很念舊,公所舉辦的活動,風雪天坐著輪椅也要來參加,因此值得驕傲的是,公所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仍做了很多超過能力所及的事,包括為鄉下建設學校捐款、發展文化教育等。
除了經濟問題,司徒群說公所面臨的更嚴重問題是缺乏新血,老一輩逐漸進入老齡,倘無新人承前繼後,無法昭示后代,這也是所有老僑團最憂慮之事,因此2000年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為司徒琚浣、司徒傑以及服務公所50年的司徒覲光頒發獎牌,讓宗親們了解這份付出,希望新血能參與進來,為宗族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祖宗故居珠璣巷
溯源公所的老僑雷金鳴說,100個廣東人中99個的祖先都是從南雄珠璣巷來的。珠璣巷,是粵北南雄縣城的一條街,廣府地區各姓氏族譜大多記載自己的祖先來自南雄珠璣巷,雷金鳴描述,珠璣巷短短千多米的古巷兩邊排滿了各種姓氏的祠堂,密集度之高讓他連嘆「大開眼界」:就像是百家姓在此會師,再從這里南遷散居到珠江三角洲各地,開村立族,成為廣東許多族人的祖先。
為什麼珠璣巷成為中原人到廣東的一個重要落腳點?北宋文豪蘇軾曾有詩雲:「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回?」說明即使在北宋,嶺南仍是九死一生之境。嶺南是指五嶺之南,長期以來,這五座險阻高山將古代廣東隔於嶺南,所以廣東人以前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山高皇帝遠」,自唐朝宰相張九齡在大庾嶺開鑿了梅關古道以後,嶺南地區與中原的聯繫才逐步增加。
歷史上嶺北的中原人因經商、逃亡、流貶或隨軍征戰等原因,特別是朝代更替戰亂的時候,從四面八方通過梅關古道逐漸遷移南來,首先來到了距離梅關40華里的珠璣巷定居,因此出現珠璣巷一條街上都是各姓氏祖居的奇景,歷史上曾發生過幾次大規模的中原人南遷,他們把舊時代的中原文明也帶入了廣東,司徒群說南方的方言,隔一條河都會不一樣,也許就因為祖先來自四面八方、歷朝歷代吧。
雷金鳴說了兩則趣事,一則說腳尾趾甲分開兩片的就是南雄珠璣巷的後裔,「廣東人的右邊腳尾趾有一小片分開的趾甲,那些人說,那是因為在走難的時候一塊石頭砸到腳,所以以後廣東人都有。」
寧賣祖宗田 不丟祖宗言
二則說,雖然廣東人和中原人五百年前是一家,但是粵語最切合隋唐音,有九個音調的粵語朗誦起中國古詩詞,抑揚頓挫,是「普通話」裡的四聲所無法取代的,他舉例說明,粵語朗讀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粵語非常押韻好聽,普通話的「月」和「鄉」就不押韻了。
源自古中國雅言的粵語,在語音、語法、詞彙等方面保留著大量的古風餘韻,像小孩常說的「嗟,怕乜?」在普通話裏「嗟」這些古漢語的感嘆詞,早就消失了,獨粵語保留了下來;還有「晏」(晚)、「慳」(節省)、「行」(走)、「飲」(喝)、「佢」(他)、「卒之」(最後)、「銀子」(錢幣)、「姑勿論」(且不說)、「於是乎」(於是)、「傾偈」(聊天)等等,讀來都是文雅之至。
還有粵語的語句順序很多都是類似古代的語法順序,比方粵語說「你行先」(你先走)、「飽得滯」(太飽了)、「畀一文過你」(給你一元錢)、「緊要」(要緊)、「人客」(客人)、「晨早」(早晨)、「經已」(已經)、「加添」(添加)、「夜半」(半夜)、「心甘」(甘心)等,也是古色古香。
主導唐人街近百年的廣東臺山話在國外的影響力,就比普通話大,從幾個英文單詞中可見一斑,比如bok choy(白菜)、dim sum(點心)、lychee(荔枝)、Loguat(枇杷,臺山人稱為羅橘)就是粵語的發音,還有中國人炒菜的鍋,英文叫wok,和粵語的稱呼「鑊」發音一模一樣。
客家人素有「寧賣祖宗田,不丟祖宗言」的祖訓,先人堅持後輩毋忘祖宗言,說明先人早就認識到語言文字對族群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我們的文化才可以世世代代流傳下去而不消失。
(責任編輯:漢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