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微旅》袖珍藝術展 作品欣賞(一)
大陸篇
西樹
中國大陸袖珍藝術的愛好者雖多,但創作者還是少。來自北京的西樹從小對傳統事物情有獨鍾。聽父母輩提起過往的一些文化習俗,內心十分嚮往。他從電影《霸王別姬》得到靈感,製作了這個戲園子,然而,他表現的不是粉墨登場的熱鬧,而是而且是《曲終人散》的空蕩、狼籍,隱含了對《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省思。
作品中有許多作者精心設計的細節﹕為了達到逼真,作者經過考據,知道過去這種平民戲園中用的最多的是「榆木擦漆」的木製板凳,於是細心仿制了這樣材質的板凳;也為了表現散場後的凌亂,西樹特別製作了一個吃剩的小糖葫蘆,和其它細小的垃圾一同散落在地面上,特別具有真實效果。
《寮房》表現的是弘一大師的故居,真實地點因為文革早已不在。而收藏了弘一法師的遺物的「紀念館」,不過是花崗岩地板、白色的牆壁的樣板,是很沒有感覺的。
一年前日本東京佛教藝術博物館在籌建時,請西樹製作一個弘一法師的寮房,這次展出的是第二個版本。西樹只能根據紀念館裡的一些照片,包括弘一大師當時留下來的一些遺物,有鐘、風燈、一些桌椅去發揮,於是他花了許多時間查資料、推理,考據當時那個年代的實物來還原,以求真實。「如竹床是用真竹子和幾塊板子搭起來的;桌子上的那個筆洗是我用陶瓷燒的,上面有非常細致的裂紋;毛筆就是真的竹子和毛做的,盡量用真實的材料來做。這個舊凳子也盡量仿出古老的感覺。」由於考證實物,西樹可以感受到以前的匠人的用心,哪怕是平民老百姓的一件破傢俱都是很扎實的用心製作的。
訪台期間無意中看到對聯中有一句「一葉知秋」,感到佛門智慧的不同,便在寮房地面上放置了一片落葉,增添了對歲月的哲思。
西樹較喜歡舊時代,他發現傳統的建築結構十分巧妙和完整;古人的智慧令他非常佩服。在製做袖珍藝術中,西樹還不敢挑戰完整的中國古建築結構,因為那精巧的結構和是高難度的,太了不起了。
台灣篇
邱紹松
曾經經營旅館管理的邱紹松於2000年一次國外旅遊中與袖珍藝術結緣,從此自行投入研究與製作,從原尺寸到微縮,從單一到組合,用粘土做出來的人物、疏果、花卉、食物無不栩栩如生。
特別是食物和海鮮做的技術非常的逼真,或許和他的餐旅經歷有關,作品細節表現的非常到位。
林靜宜
林靜宜2005年開始投入袖珍(微型藝術)創作,將過往經驗和生活中的一切演化成創作主題,讓創作與生活結合在一起,一直創作台灣小吃等傳統懷舊系列,作品流露台灣本土特色。
她認為袖珍就是夢想的縮影,就像一個立體相片,既能反映最平凡的生活,也能發揮無限的想像力。[士林夜市] 製作過程就是實地一攤一攤的拍照,收集資料的過程和完成作品的時間差不多,事先的工作要做的很健全。文字部分全是拍照後修稿縮小列印而成。《士林夜市》是林靜宜第一次製作這麼大的作品,而細緻度比起以往更加縮小(以往都是12分之一,此作品是縮為16分之一)。挑戰性較大且規模更大。
李惠月
臺南人李惠月從小已對藝術有興趣。2009年春天,因為看中了一齣韓劇中主角的住所,便開始在家製作袖珍屋。此後開始從生活經歷尋找主題,第二個作品「熱蘭遮烘焙城」就是故鄉安平古堡的縮影。2010年認識更多袖珍愛好者,共同分享創作微型作品的心得。2011年2月完成了描寫自己幼時生活的「童年回憶」, 2012年2月完成了「北海道の朝市」,7月時更以懷念祖母的作品「流金歲月」,參與Melissa籌辦的袖珍網路展。2013年2月完成富台灣地道色彩的「平溪天燈」,更衝出台灣參與香港舉行的中港台三地袖珍聯展。實際的觀看放天燈的現場看很難想像如何去構圖,李惠月卻很成功的把整個環境的空間感和天空中冉冉升起的天燈表現出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