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9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灣台北報導)過去20年來「廣設大學」,以及「招生員額不斷擴張」,讓台灣目前不少私立學校,面臨招生不足困境,導致財政出現問題。不少學者憂心,若再不重視,民國105年(2016)將會產生一次大專院校空前的倒閉危機。
屏東永達技術學院因積欠教師7個月薪水,部分老師生活撐不下去,在校內拉布條抗議;另一所位在屏東縣的高鳳技術學院,可能是目前情況最慘的一所學校,借貸700多萬無力償還,因此被查封校產,上百件學校設備被法拍。
因經濟不景氣,加上少子化問題雙重夾擊,台灣高等教育正面臨財政緊縮,以及生源不足的窘境;又因廣設大學,讓教學品質及學生素質逐漸低落。
自1994年(83)廣設高中大學,成為台灣教育政策主軸以來,技術學院紛紛升格科大,專校則升格技術學院,其中大學由23所增加至120所,學院由35所減少至28所。
其中,私立大學招生員額屬於顯性,而公立大學則是屬隱性,不過私大增加名額,卻也被部分公立大學所侵蝕,例如台大學生就從過去2萬多名,增加到3萬。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戴伯芬認為,部分大專院校朝向退場機制已是勢不可擋;教育部應提出「預警措施」配套,讓學生與家長可以在學校發生危機時,及時考量如何因應,保障受教權益。
目前教育部希望採取市場機制,讓其逐漸退場,或是輔導轉型,而非直接以強硬退場作為手段,不過戴伯芬認為,若未來人口得以回升,的確可預期,但高教市場已過度擴張,尤其105年是少子化的第一波大限,將近少5%左右,可預見情勢只能走壞。
這些財務出現問題的學校,若是再拖延2年,很難期望未來學校經營、聲望還能有效提升多少。
對於預警機制,她坦言,教育部不敢得罪地方私校,因有些是地方立委、角頭辦學,因此動輒得咎,窒礙難行。戴伯芬指出,教育部應負起公眾的責任,而非只為單一學校負責,學生招生不足,包含辦學理念、經營模式等,這些管理行政成本不該轉嫁到全民買單。
她建議,應該公開資訊,包含財務、經營狀況都應公開透明,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部對各地學校辦學資訊其實都了然於胸,不該只一味只從總量管制,或要求學校改善作為託辭,而導致學生權益受損。◇
(責任編輯:韻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