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非學校化教育」在中國緣何如此尷尬?
【大紀元2013年09月29日訊】近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公佈的《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下文簡稱《報告》)披露,目前中國大陸「在家上學」的群體規模約為1.8萬人。如果算上家庭學校、國學學校等就讀形式,接受「非學校化教育」的學生人數已達到了10萬人左右。
相比中國總人口約13億的這個龐大基數以及參與學校教育的學生超過2億的總數,接受「非學校化教育」的10萬人或許只是九牛一毛、微乎其微。然而,選擇走出中國實行了幾十年的學校教育體系,並開始嚐試建立一種新的教育模式,這種趨勢的本身以及家長做此選擇的原因和立場,都讓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對「非學校化教育」形成的動因進行更深入的探究。
《報告》中一組對家長態度進行調查統計的數據表明,「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的孩子家長佔到54.19%;被調查的家庭中,62.01%「在家上學」的孩子曾經有過在學校學習的經歷。對此,中國「壹基金」的秘書長楊鵬感觸頗深的說:「如果孩子能夠很正常的在學校裡面走的話,我可能不會做家庭教育,他自己不滿意,這樣就回來了。」
可見,中國的學校教育體制是如此的不招人待見,甚至讓人心生反感。從學校教育普及至今,其填鴨式的教育模式、以應試為目地的教育訴求不僅扼殺了孩子的天性自然,使孩子喪失了獨立性和創造力,更讓憂心孩子成長的家長們對學校教育大失所望、怨聲載道。儘管有人提出,美國及其它世界各國也存在著大量的家庭學校,全球都有因家長不滿學校教育而自主建立的以家庭為基地的學習方式,因此,「非學校化教育」的萌發似乎不應歸咎於教育體制的問題;然而正是由於體制的不同,中國家長對教育所產生的質疑和不滿與國外家長的不滿根本上截然不同。由於西方教育的獨立性以及主流社會秉承的以民主、自由為核心的普世價值,西方國家學校的整個教育環境和學習氛圍是自由、開放的。在這種大環境下,老師和家長的想法所表現出的差異則更多體現在教育內容的側重以及課堂形式的多樣上,而產生這些不同想法的初衷和目地也都是為了尊重孩子的訴求,使孩子能夠健康成長。
而在中國,政治上的「一黨專制」導致特權在教育領域大行其道,教育依附於政治,並受制於政治,而強調統一、絕對服從的學校教育往往使孩子陷入單一、極端、高壓的學習環境中,久而久之,他們既不懂創新,也不會思考,甚至是非不分、人格扭曲。在目睹學校教育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之後,家長們便在「教育理念」以及孩子應建立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認同上開始與校方形成越來越大的差距。那些已然看清學校教育所帶來的弊端的家長,恐怕不會願意繼續讓孩子在扼殺天性的學校教育中飽受洗腦和灌輸的摧殘。
事實上,無論是有經濟實力送孩子入學的殷實家庭,還是沒有能力供孩子上學的貧困家庭,中國的父母都在為迴避不合理的學校教育制度找尋新的方式和出路。然而按照官方的說法,「非學校化教育」目前在中國尚未實現「合法化」。因此,對於那些在學校教育之外找尋其它方式的家長來說,政府的定性猶如一塊巨石,牢牢的堵在了「非學校化教育」這條試圖開拓的新路上。2006年,上海市教委就取締了一家在當地開展家庭教育的私塾,理由是這所私塾違反了《義務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等相關規定,屬於「非法教育機構」。根據國家制定的現行的義務教育法,孩子只能以「身體狀況」為由提出「延緩入學」或「休學」,並必須由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向政府提出申請,獲批後才能執行。如此,與其說法律規定「非學校化教育」不合法,還不如說是政府的強加阻攔遏制了這種教育方式的發展。在談「自由」色變的當今中國,恐怕只有完全喪失自由,受制於政府的鐵腕之下才談得上「合法」,而任何試圖擺脫專制、獨立於專制之外的行為和方式都將被打上「非法」的烙印,受盡專制的打壓。
或許,人們開創「非學校化教育」的初衷正是為了探尋某種獲取自由的契機,但只要是「一黨專制」的霧霾繼續籠罩在中國的上空,呼吸自由的空氣便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求,而「非學校化教育」這種企圖獲取自由的新型教育方式也將持續尷尬的境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