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危機中 有機很時尚 小農盼春天
【大紀元2013年09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灣台中報導)木箱、木桶、英文報,一粒粒精巧的古早土雞蛋,成籃堆疊在木造攤位上,在這裡採買蔬果,彷彿置身歐洲市集。台中假日新夯點「草悟道」商圈,在百貨業者打著「食當季、吃在地」,開放精品櫥窗與農夫市集相交融,台灣大道一級商業作戰區,盪漾著不一樣的時尚氛圍。
食當季吃在地 農夫市集走入百貨
「我家的玉米生吃就很清甜!」廖國誠夫婦經營蛋場十多年,但為滿足主婦們多元食材的需要,結合有機農場的蔬果,玉米、紅蘿蔔、馬鈴薯、杏苞菇,滿滿一車五顏六色的有機作物,穿梭百貨血拼的老少,也忍不住駐足欣賞。
「種2分地僅能收成1分,再篩選較漂亮的,就剩不多了。」老闆娘拿起玉米大方請來往顧客品嘗,「這週要不要再一籃雞蛋?」過年2月開張到現在,市集顯然已開始有了基本客源。
不可能大量生產的有機小農,在生存與價值間尋找天平。一開始就投入有機生產,「看到的是價值和趨勢,兜售的是一份安心!」老闆娘說。她驕傲的提起一小籃土雞蛋「用手可以掐得起來的蛋黃!」這是被詹姆士那位美食主持人評鑑過的雞蛋。
除了超市,看到市場趨勢的百貨業者,也開放家門面提供擺攤,而農夫們受到氛圍的感染,原始粗糙、多的是菜蟲啃食過的蔬果,在巧手裝扮後,也逐漸和百貨生態融為一體,為都會居民的時尚生活,多一種想法和選擇的機會。
興大農夫市集 付出誠實交換信任
中興大學活動中心旁,一排排木棧道每到假日,來自南北30多家有機農場,在這裡展示他們辛苦的結晶。6年間,能存活下來的有機農,背後都有一段故事。
20年前照顧自家木瓜園中毒送醫的林慶祥,在下決心不靠噴灑農藥的同時,也開始承受日後生活的多重壓力。「賠十幾年了!」由慣行農法改為有機栽培,林慶祥把祖產地一塊塊的賣,但決心不再走回頭路,也只能咬牙苦撐。
民國82年,因緣際會接觸草莓草蛉的生物防治法,林慶祥在農林廳技術指導下,木瓜園成了「自然農法」的實驗室,果園中的紅蜘蛛、牙蟲被試放的草蛉吃掉了,木瓜園開始起死回生,民國84年還開放全省觀摩,日後十年間幾波的木瓜漲價潮,也讓林慶祥嗅到有機栽種的商機。
「用草生栽種培育紅龍果、香蕉、芭蕉,鳳梨若遇到病蟲害,就噴灑苦楝油……」,幾年間,林慶祥學會了各種生物防治法,辛苦在南投打造的大同有機農場,如今有5公頃地、8個工人,數十種蔬果輪番載運到有機市集販售。
「政府不鼓勵、大家沒觀念」是有機路艱苦的原因。為了讓不漂亮的水果也能賣得出去,除了分級標價,林慶祥也將適合做成果乾的優先採收,成品再包裝出售,透過有機市場通路販售,價格有了保障,農場收入開始穩定。
「今天綠色蔬菜比較少哦!」颱風剛過後,固定到農夫市集採買的的張太太,2年前到興大無意間發現這塊寶,從此和先生在週末有了共同尋找樂趣的地方,也開始對有機食材有更多的了解。她能評鑑哪家高麗菜最甜、誰的地瓜最鬆軟。
「這2年才開始有盈餘!」一波波食品安全問題,攪得台灣人心惶惶。都市人開始找尋「有機」、「安心」食材,在幾家大型通路商爭相與有機農企作與爭取有限農產品的情況下,林慶祥的20年的有機路,賺到健康,也盼到了春天。
公部門覓地 準有機上路
無毒食材在食安危機中,一再被端上檯面,對於有機農作的推廣,台中市政府其實也尚處萌芽階段,農業局從去年開始覓地,坐落在外埔的第一塊10公頃的農地。局長蔡精強說,預計花兩年時間養地,今年年底第一批收成的算是「準有機」。
目前由公部門主導的有機市集,豐原第二辦公大樓每週五下午的農夫市集,在規模上還是相當有限。他說,由市府輔導的有機通路,主要在「裕毛屋」行銷,但因品項不夠,有計畫的擴充農地勢在必行;而第一塊外埔農會輔導的「有機耕地」,將陸續招募志於有機栽種的農夫進駐,將給予足夠的技術輔導與補貼。
為落實台中市「給孩子有機的營養午餐!」的願景,蔡精強說,估計至少要2年,有機農作的產量,才可能逐步穩定供貨給市場上主要的幾大通路商;而台中市國小兒童也將有機會享用到安心無毒的營養午餐。
(責任編輯:羅令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