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中國式的「老無所依」
【大紀元2013年09月21日訊】養老問題是個世界性難題。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是養老金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問題;對於高福利國家來說,則是如何酌減並取得國民同意諒解的問題。8月中旬,清華大學公佈的「養老金頂層設計方案」引發了激烈討論。其中最受質疑的一點是將國人領取養老金年齡延遲至60~65歲,為了證明這一延遲有理,「美國67歲領養老金」被作為「改革」依據。有的評論則聳人聽聞地渲染「美國人前大半輩子辛苦供房,退休後窮得只好賣房養老」。
由於美國並不存在「67歲才能領養老金」這一硬性規定,加之兩國養老體制完全不同,有必要加以比較。
*國別比較不應局限於領取起始年齡*
為便於論述,本文將國家發放的養老金統稱為「政府養老金」。
由於就業需要崗位,大多數中國城市人口(黨政事業機關之外者)其實並不能工作到60-65歲這一年齡,所謂「40、50現象」談的就是這些人在40或者50出頭時非自願「提前退休」,其實是變相失業。這些人在「退休」之後掙扎求活已是萬般艱難,如果清華方案實施,意味著他們領取微薄養老金還得推遲數年。國內網上有人嘲諷說,新方案就是讓實際上早已失業的人繼續喝西北風生存。
國內有些官媒適時地登消息,如英國於2013年1月公佈了養老金改革方案,核心是推遲養老金領取年齡,至2020年,領養老金的最低年齡將提高至66歲,2028—2046年間將提高至68歲。還有人稱美國將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延遲至67歲。
其實,對養老金制度只做領取起始年齡比較並無意義,因為養老金只是退休人口福利中的一部分。英國的福利制度是涵蓋從搖籃到墳墓,從教育到醫療,以及保暖費、冬季燃料費等,無所不包。有篇中文「簡單介紹一下英國的福利制度和個人稅收補助」( //www.cometomyfunworld.com/blogarticle.php?id=724 ),介紹得很清楚,有興趣可以去看。可以說,英國推遲養老金領取年齡,於退休者來說只是生活水準降低的問題,但於中國絕大多數退休老人來說,則關係到基本生存問題。
至於有論者提到美國退休金延遲至67歲領取,以此證明中國的延遲有道理,則是論者一知半解所致。美國前幾年確實宣佈過新措施,鼓勵國民推遲領政府養老金,但並非強制規定,而是奉行自願原則。美國的政府養老金制度完善,大體上是納稅紀錄達到10年(有最低收入限額),積滿40個點,可以全額領取政府養老金。至66歲可以全額領取;最早領取時間是62歲,但只能領75%左右。延遲領取則獎勵,比如到70歲領取可以領130%左右。為什麼我只能說是「左右」?那是因為關於養老金的計算方法非常細緻,根據個人情況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即領取時間並非強制性地統一劃定,由公民自己決定。最重要的是,英美兩國的政府養老金,在本人去世後,配偶可以依法領取一定比例。不像中國一樣,領取者去世後養老金打了水漂。
因此,中國方面如果想在養老金制度上做國別比較,不能只攀比領取起始年齡,而忽視英美兩國養老金制度的其他重要方面。
*中國養老的幾個獨特問題*
在經濟大國當中,中國養老的問題非常富有中國特色:一是養老金發放實行等級制,除公務員之外,涵蓋範圍非常狹窄、福利種類與數量非常單薄,與GDP總量世界第二的地位很不相稱;全社會的福利制度還未真正建立,已有的部分就已經難以為繼。
就養老而言,中國至少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一,中國老齡人口基數過大。《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指出,截至2012年底,中國老年人口數量達到1.94億,占總人口的14.3%。老齡人口呈現增速快、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趨勢明顯的態勢,加之中國未富先老的國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結構疊加一起,養老問題異常嚴峻。
上海號稱中國「頭髮最白」的城市(因為知青返城相關政策),人口中有超過1/5逾60歲,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達40%。北京的老齡人口占總人口之比也已超過15%。
二,農村養老問題異常嚴峻。中國1.94億老年人口中,有超過60%以上、高達1.2億老年人口生活在農村。清華方案如果實施,影響的主要是城市職工。中國廣大農村老人被納入養老保險體系是有名無實。2012年8月27日,央視網登載一篇「農村人如何養老:養老金1月3毛 七旬老人外出打工」,文中記述,記者走訪過的數個村莊,有每月領取養老金0.3元的,也有月領取1元的,最好的一例是每月領取55元。大多數得靠子女接濟,少數七旬老人還得外出打工。
三,中國目前的養老金缺口高達2萬億。這些缺口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逐步形成的,今後中國經濟增長減速,各地政府債務如山,是否具有支付能力值得存疑。
四、兒孫啃老,透支父母儲蓄。中共建政後,中國人養老方式主要是三種:儲蓄、退休金及依靠子女,目前農村也還是沿續這一模式。但由於80、90後生人不少人失業或者低薪就業,婚齡時又逢房價飛漲,城市中產以上家庭不少遇上了子女啃老問題。
啃老分兩類,一是基本生活依賴父母。根據老齡科研中心數年前一項調查,中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現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養,當時預測這一比例還將繼續擴大。二是讓父母出資買房買車,在中國40歲以下人口中,購房比例在60%—70%左右,28歲以下購房者過半。這些購房者由父母出資者超過50%。
「啃老」現象在90年代末就已經出現,那時媒體有大量報導,後來發現這一現象越來越普遍,乾脆就報導日本、歐盟一些國家如義大利的嚴重「啃老」現象,以表示此景並非中國獨有。但無論如何,讓父母出資購房購車,使自己提前過上小康舒適生活,這種現象堪稱世界獨一無二。
*美國人「賣房養老」並非因為貧窮*
最後再說美國人「賣房養老」現象。「賣房養老」不是因為美國人年老貧困不得不為之事,而是因為美國人將購買住房當作一種投資方式,退休後進入投資回收期。美國人很少儲蓄,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消費習慣有所改變,儲蓄率增加,但與亞洲國家的高儲蓄率還是無法相比。美國政府一直用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國民買房,由於房地產稅可以抵減應稅收入,買房就成了美國人很重要的一種投資方式,美國的自有住房率約為65%。但美國的房地產稅較高,視各地情況不同,每年約為房價的1.5%—3%左右。大多數美國人退休後因為不想負擔較大面積住房的房地產稅,賣掉較大住房後搬到更便宜的居住地,所得差價就做為養老資金。由於美國政府養老金只保障基本生活,要想生活過得優裕一些,住房投資很重要,有了這筆錢,可以不依靠子女接濟。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住房價格下跌,在房價低谷時賣掉住房的老人,退休生活受到較大影響,但現在隨著住房價格回升,這種影響在減小。
中國人將來可以走「賣房養老」這條路,但這需要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趨於更成熟,全社會還要為老人提供相應的生活居住區(主要是醫療條件與生活服務),這方面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