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溺高科技電子產品 華裔親子關係陷危機
【大紀元2013年09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高雲林多倫多報導)隨著時下科技的不斷發展,智能手機、電腦、ipad等一些電子產品大行其道,不僅成年人成為了這些產品的忠實粉絲,就連孩子們都開始迷戀上了這些設備,用來看動畫片、玩遊戲等。電子產品如果加以善用,會豐富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但如果對其過分依賴,則會帶來負面影響,令親子關係陷入危機。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斯坦納代爾(Catherine Steiner-Adair)在新書中表示,儘管科技產品令社會比以往聯繫更緊密,但數字時代正使家庭健康的溝通方式受到挑戰。
斯坦納代爾表示,帶屏幕的電子產品成為家庭的新寵,分流了家長們的注意力,這可以產生憤怒和怨恨,並長期影響親子關係。
想想有多少次你在發郵件而錯過看孩子的成績?斯坦納代爾提醒父母們注意他們使用電子產品可能給孩子帶來的感覺。
華人家庭專業輔導中心(Chinese Family Services of Ontario)總幹事歐慕啟對《大紀元》表示,現在上網是生活中的必須,他在溝通有問題的案例中發現,通常是孩子和父母的親情關係出現問題。
如有孩子說:「父母移民到加拿大時,他們很忙,我問甚麼他們也不跟我講,說你上網自己去找好了。」父母不和他們講,慢慢孩子就養成上網找答案的習慣,快樂也是從上網玩遊戲中獲得。
家長忙電子產品 孩子被冷落
已到而立之年的楊先生下班忙完家務後就坐在電腦前「闖關」或找三五朋友「對決」,他總覺得白天累了一天,晚上回家就應該好好放鬆一下,他的方式是沉浸在虛擬世界裡遊戲一番。
4歲的小兒子有時跑到書房想和爸爸說話,但他始終不願把目光從電腦屏幕上移開,孩子一直叫「爸爸,爸爸」,他也是機械性的回應「嗯」,叫多了就不耐煩的回應說:「找媽媽去。」 孩子對他全身貫注於那些科技產品而不是自己感到很受傷,有時也會鬧情緒。
有時帶孩子外出坐下來休息時,楊先生會拿出手機發短信上網頁,給孩子拿點吃的東西就將其晾在一邊,小孩無聊央求著要走,他就說:「快了,馬上就好。」孩子要求他做甚麼事,他總是說:「最後一次」、「再有2分鐘….」孩子就給他數數,時間就衝著他喊:「時間到了。」不過楊先生的最後一次往往變成最後許多次,孩子對他屢次承諾不玩電腦和手機而不兌現感到厭煩和憤怒。
李先生在一家公司任職銷售經理,平時工作十分繁忙,白天出去跑業務,晚上回到家也是經常坐在電腦前,上網查查資料、發郵件,很少有時間與年幼的女兒交流,家裏的事也多是太太一人打理。女兒有時會跑過去央求爸爸給她講故事,每次李先生的回應都是爸爸沒空,女兒很失望,只能去找其他人。
李先生表示,女兒見他天天坐在電腦前忙碌,很少與他主動說自己一天所發生的事及喜怒哀樂,他也看到女兒從興緻勃勃去找他,到被拒絕時變得情緒低落,但他來不及多想思路就又回到電腦屏幕上。孩子曾向他抱怨說:「我們都沒有family time(家人聚在一起的時間)。」
斯坦納代爾說:「(發郵件)所打出的信息是,這封電子郵件比你更重要。」而父母能為兒童帶來科技產品提供不了的親密、互動。
斯坦納代爾表示,家庭也需要決定如何使用科技來增加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如爸爸出差時,可以用Skype與他保持聯繫也是不錯的方式。」斯坦納代爾說,只是在飯桌上讓iPad遠離你。
========================
設立家庭無電子區域
隨著科技產品影響人們生活的所有領域,如何培養健康的家庭關係?斯坦納代爾建議將餐桌和汽車環境規定為無電子產品區。「尤其是這兩個地方提供了討論一天所發生事情的好機會。」
她說:「如果你不允許電子產品,孩子們會和你交談他們的日常活動、想法和情感。如果你允許他們使用,他們將和同齡人分享,而你永遠不會知道。」
斯坦納代爾在新書中表示,甚至有家長詢問她是否可以發信息讓孩子吃晚飯,即使當時他們就在大廳裡。斯坦納代爾提醒家長要面對面對交談,以發信息的形式而不是當面交談會導致溝通不暢,給親子關係帶來負面影響。
楊先生從未意識到自己的網癮對孩子有甚麼影響,直到某天他對兒子保證晚上在陪他睡覺前不去上網玩,沒想到孩子竟異常高興。
李先生直到一次去開學校組織家長交流,心裏才受到觸動,決定再忙也要抽出時間陪女兒。他當天下班回家就帶女兒出去散步,詢問女兒的近況和心情,沒想到短短一段時間的散步竟令女兒十分高興。
他意識到應該適當遠離網絡更多和女兒溝通,於是每周抽出一天晚上完全放下工作,聽女兒練琴,給她講故事,與她交流心情,孩子變得特別開心,也開始主動給爸爸講自己在學校發生的事,講自己的好朋友。
========================
孩子迷戀網絡遊戲 家長無能為力
孩子依賴上電子產品,不僅會造成視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也會產生不願和父母溝通,加劇孩子的逆反心理。
何女士的孩子只有6歲,就迷戀上電子產品,孩子在家總是玩媽媽手機上的遊戲,有時晚上睡覺鑽到被窩裡也要「戰鬥」一番,平時到了吃飯時間,正玩在興頭上,家長要叫好幾遍才磨磨蹭蹭過去,有時大人叫他也沒甚麼反應,大人說不讓玩,但手機總是被他翻了去。
何女士對孩子感到無奈,她說剛開始給孩子玩手機是因為怕他鬧,想讓他安靜下來,在家長幹活時別添亂,結果發現孩子是變安靜了,但也對手機遊戲上癮了。
王女士到加拿大給上中學的兒子當陪讀,平時去ESL學習英語打發時間,每當班裡同學說起誰家孩子考上大學,她就十分羨慕,一想到自己的兒子,王女士就覺得心裏很堵。
王女士的家裏經濟條件好,兒子從小就被家裏寵著,要甚麼給甚麼,而且高科技產品都是要最好的,孩子到加拿大上學後,更是沉溺打網絡遊戲,吃飯也是手機不離手,王女士的管教在兒子身上不起作用,說多了對方就很逆反,將自己關在屋裡拒絕和王女士說話。
王女士說,孩子經常玩電腦玩到半夜一兩點,她就把網絡切斷,兒子就和她吵架,孩子的學習成績一直不好,也根本不考慮前途。王女士發愁又沒有辦法,她自己一個人在加拿大根本就管不了兒子。
李女士移民加拿大後一直為生活忙碌,無暇顧及上初中的兒子,孩子總是抱怨父母不管他,李女士以為孩子長大了就會懂事,慢慢就會理解父母的辛苦。後來李女士發現兒子迷上打網絡遊戲,才開始管教,但已經太晚了,孩子根本不聽說,越管越逆反,一說就炸,母子關係也變得越來越冷淡,孩子最後竟跑到外面打遊戲不回家。
========================
專家意見:禁網不是關鍵
歐慕啟表示,總是習慣上網找答案的孩子,慢慢就習慣與人交談時不看對方眼睛,因為他們一直都是看屏幕,不是和人面對面接觸,他們的人際關係會變差,父母要知道孩子的有些問題都是過去積累下來。
他表示,不是說要禁止孩子上網,家長一定要看孩子是否玩暴力遊戲、看性視頻,假如孩子一周有40小時都上網就是有問題。
他建議父母不要用極端方式將網絡拔掉或是收起電子產品,因為孩子可以不回家去同學家玩,可以慢慢講道理說玩時間太長對身體不好,對於很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多抽點時間和他們一起上網,告訴他們哪個好哪個不好;如果孩子已經很大,父母要看和孩子的溝通問題存在多久,如果很久,就要去心理諮詢看親情關係如何,切莫在孩子不在時偷看他們的網頁,要多花點時間和他們相處溝通,要想想自己的問題所在。◇
(責任編輯: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