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伊始,朋友卻憂心忡忡、鬱鬱寡歡,原來正為職務分配的違反情理所擾。聽她說明原由後,未再發表意見,因為已有因應之道,雖然還在委屈、不平之中,但是情緒已漸漸舒緩、開朗,旁觀者何必再橫生枝節、吹皺一池春水!
藉由此事,我倒有個想法:心中有一把尺,要拿出來量一量。當然,該量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也就是「自省」、「自我觀照」一番。透過這個考核的功夫,從不同的方向與角度,來認識自己、體察他人,乃至於看清事物的本來面貌。
首先要量的是──如果我是權益受損者,將會如何看待困境?指出瑕疵,挑別人的毛病,是最簡單不過了,「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然後,便可以順理成章的成為一個受害者,繼續嗔怪與抱怨。反之,審視、量度自己,卻大異其趣。不去批判誰對誰錯,端視自己如何起心動念,當真相顯露出來時,膠著的狀況就能夠迎刃而解。這就是「當你無法改變環境時,你只能改變自己,改變面對苦難的方式」的道理所在。
接著要量的是──如果我是既得利益者,應該怎樣面對異議?司馬遷在《史記》中講得直白:「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爭逐利益確是人性的幽暗面,但是,人也是道德的動物,「義利之辨」,有助超越自我,避免淪為慾望的奴隸。「義者,宜也」人所應該做的事就是義,凡是合宜的,做出來對大眾有益的事,就是義。顯然的,明辨義利一事,知易行難,尚待努力,而這也就是生命提昇的過程。
孟子有道:「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此「幾希」即是指人之能有不忍人之心,換言之,人禽之辨,主要在人具有道德的本心,而禽獸則沒有。這裏所指的道德的本心,就是有惻隱、羞惡、辭讓和是非之心,即所謂的仁、義、禮、智四端,這也就是人與禽獸的區別。
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Protagoras﹞強調:「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其所是,非其所非。」這樣的論點是否寓意:今日世上衝突、矛盾、天災、人禍不斷的處境,肇始於人類的自以為是、傲慢專橫呢?有鑑於此,當前我們最該做的是──以心中一把尺來量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