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喉「求和」俄羅斯 洩密江澤民賣國
【大紀元2013年08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黃清綜合報導)中共喉舌的一篇評論文章《中國若動盪只會比蘇聯更慘》引爆中俄外交危機,俄羅斯當局稱,唐人街應取締。8月5日,人民日報出爐一篇「求和」文章,但同時將江澤民與俄羅斯簽署的賣國條約再擺上台。
中宣部捅婁子 黨喉急忙向俄羅斯「求和」
8月1日,新華網出爐一篇《中國若動盪只會比蘇聯更慘》的文章捏造數據,攻擊俄羅斯的經濟狀況:「俄羅斯已經從一個強大的國家變為一個在經濟上無關緊要的世界二三流國家了。」
隨後,《俄羅斯之聲》強烈抨擊此文,並轉引中國網民的話說:「嘲笑別人褲子拉鏈開了竟然忘了自己還光著腚」;「民不聊生是蘇共獨裁統治造成的,俄羅斯民主化才給人民現在以福祉」等等。《俄羅斯之聲》並稱要告到外交部。
3天之後,俄羅斯當局稱,華人移民「文化層次低」,「唐人街應取締」。
8月4日,中共喉舌《新華社》官方網站引用消息稱,俄羅斯當局強調,中國旅俄移民建立民族村形式的「中國城唐人街」,將會「依據地方行政法規予以取締」。
8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中國駐俄羅斯大使李輝的文章「中俄關係未來更美好(大使隨筆)」,極盡吹捧阿語奉承之技,並露骨稱:12年前,兩國簽署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將世代友好、永不為敵的和平思想和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外交理念以法律文件形式固定下來。
眾所週知,這個所謂《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是前中共黨魁江澤民與普京簽定的賣國條約。
江澤民出賣領土給俄國
江澤民在1991年、1994年訪俄,先後與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簽署了《俄國界東段協定》、《中俄國家西段協定》;1999年葉利欽訪北京時兩人又簽署了《關於中俄國界線東西兩段的敘述議定書》,議定書構成了以後中俄邊界的法律文件。2001年7月江澤民再次訪莫斯科,與普京簽定《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以條約形式肯定國界線。
江澤民與俄羅斯簽訂的這些條約,均以沙俄和滿清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劃定的國界為基礎,等於默認了沙皇和滿清簽的九項不平等條約。
這個條約的要害是,它使中國永遠喪失了約1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包括外蒙),新疆與俄羅斯交叉口附近、靠近外蒙古和俄羅斯的黑龍江最西部、黑龍江和吉林北部交界處、以及烏蘇里江、圖們江出海口北部,全都劃給了俄羅斯。而這些土地甚至是蘇聯領導人列寧曾經三次發表政府聲明要歸還給中國的。
2004年秋普京到中國來,中俄兩國外長簽署了《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其實這段協定僅僅就中俄邊界兩塊未協商一致地段的邊界走向問題達成了協定。這段邊界,僅僅佔俄羅斯和中國之間有爭議的漫長邊界的2%,更多的邊界,即中國和俄羅斯之間98%的有爭議邊界,都是在江澤民當政期間和俄羅斯簽訂的。
蘇俄美女俘獲江澤民
新紀元報導,民間學者呂加平在調查中發現,江不僅是個漢奸,還是個俄奸。後來,除了呂加平的研究,更多的史料被解密。證據顯示,江澤民是個不折不扣的雙料賣國賊。
1945年,蘇聯紅軍突襲東北,獲得日軍土肥原賢二的全部特工系統檔案,其中當然包括江澤民曾接受培訓的日偽青年幹訓班的文字及照片檔案。
江在中共建政後被派往蘇聯企業學習和工作。據國外有關情報部門披露,期間克格勃間諜機關專門派了一名叫克拉娃的蘇聯年輕女特工與他聯絡。江澤民貪戀女色,飢渴難耐,不知是計,便一頭扎進美女的懷抱。誰知濃情蜜意時,克拉娃在江耳邊輕聲說出他的日偽漢奸上司李士群的名字,嚇得江淫意全無,六神無主,隨即就範,被迫加入克格勃遠東局,受命收集中共留蘇學生及中國大陸情報。作為交換,克格勃許諾不洩漏他的日偽漢奸歷史,在他回國前還可以與克拉娃風流快活,並甩給江一筆錢。
1991年5月,江澤民主政後出訪蘇聯。《人民日報》事後報導說,在江訪問原來工作的利加喬夫汽車製造廠時,見到當年和他在一起的職工,江不禁熱淚盈眶。實際上是「巧遇」了當年讓他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色情間諜克拉娃。這個女人見到他媚叫:「親愛的江啊!」
此間蘇聯特工安排江與老情人舊夢重溫。1999年12月9日和10日,中國人遭遇了當代史上最恥辱的日子。江澤民與來訪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簽署了《中俄國界線東西兩段的敘述議定書》,無償割讓中國領土約15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東北三省面積的總和,或約40個臺灣;與當下黨國和菲律賓不依不饒相爭的漲潮時露出水面不超過20平方米的黃巖島比,江贈送給俄國的中國國土相當幾百億個黃巖島!
報導稱,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如此慷慨的贈送本國領土給外國,哪怕一個彈丸小國,哪怕一塊巴掌大的地方。江的惡行招致朝野上下萬分義憤與萬分不解。這種不合情理的做法,後來在其「二奸二假」的身份暴露後才得出答案。江澤民這個克格勃遠東局特務,自知身份一旦暴露,就會立刻下臺,甚至死無葬身之地。他當然心知肚明,因此,什麼愛國,國家利益,他敢不做這筆交易嗎?
江澤民簽署了條約,生米煮成熟飯,共產黨也怕公開條約詳情導致共黨垮臺。這便是中共內部後來瞭解了情況也不肯追究江澤民責任的原因。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