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8月29日訊】
魯嬰哭衛:操心太遠嗎?
嬰是魯國守門人的女兒。一個晴朗的夏夜,姑娘們在場院上燃起明亮的篝火,一邊搖著紡車,一邊快活的唱著歌兒。忽然,嬰傷心地哭了起來。
女伴們很奇怪,問她:「你有甚麼委屈?說給我們聽吧。」
嬰抽泣著說:「我聽說衛國王子的品行很不好,所以就哭了。」
女伴們笑著勸她說:「衛國同咱們魯國,有甚麼相干?再說衛國王子不賢,那是諸侯貴族的事情,你是一個貧家小女,何必操心太遠呢?」
嬰回答說:「我的想法可跟你們不一樣。前幾年,宋國的大司馬桓魋,得罪了宋王,逃亡到咱們魯國,就在我們這個地區宿夜。他的馬匹跑進我家菜園,又是打滾,又是踐踏,把綠油油的菜,糟蹋得七零八落。那一年,我們賣菜人家的收入,就損失了一半。去年,越國國王勾踐攻打吳國,氣勢洶洶的,各國諸侯都怕他,去拍他的馬屁,魯國貢獻美女,正好把我姐姐選去了。後來,我的大哥,去越國探望苦命的姐姐,又在半路上被強盜殺死,連屍首也沒找到。」
嬰揩揩眼淚,繼續說:「越兵攻打的是吳國,可是遭殃的是我姐姐,慘死的是我哥哥。由此看來,雖然不是一個國家的人,諸侯和咱百姓也貴賤不同,但是災禍和幸福,都互有聯繫;人與人看似無關,而實相連。如今衛國王子的品行很壞,又喜歡打仗,我只剩下一個小哥哥,不知何時災禍又要落到他的頭上,教我怎麼不憂慮呢?」
【附言】
二千多年前的嬰,這位女青年,很有遠見,能從自家苦難的經歷,看到與整個社會動蕩局勢的聯繫,認識到「禍與福相反而相成,人與人看似無關,而實相連」這個帶有規律性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猜測到了客觀事物互有聯繫的原理。
漢朝學者班固說過:「相反而皆相成也」,即是說,相反的東西具有同一性,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矛盾著的各方面,在一定條件下,互相依存,組成一個統一體。看起來,衛、魯兩國,毫不相干,貴族與貧女的地位,也正相反,似乎中間不可能有甚麼關係;但在事實上,任何這類的事物和現象,在一定條件下,都可能發生密切的聯繫。我們在生活中,看不到這種辯證的聯繫,就必然要變成政治上的近視眼,變成鼠目寸光的庸人。(事據《韓詩外傳》卷二)
西巴釋麂,後得重用
魯國大夫孟孫,進山打獵,活捉了一頭肥胖的小麑子,他十分歡喜,立即命令臣下秦西巴,先帶回宮去,下鍋烹調,備好酒菜。以便他回來食用。
一路上,母麑緊緊跟著秦西巴,不住地哀號。秦西巴聽著,心中實在不忍,便把小麑子放了。
孟孫回來,一聽麑子被放了,勃然大怒,將秦西巴趕出宮去。
過了一年,孟孫的兩個兒子,到了唸書的年齡。孟孫物色了許多老師,都不稱心,後來忽然想到了秦西巴,馬上派人把他請回宮來,拜為子傅。
左右的人,悄悄問孟孫:「秦西巴曾經得罪過您,現在您卻拜他為子傅,這是甚麼道理?」
孟孫笑著回答:「秦西巴對一隻小麑子,都那麼善良關愛,何況對我的兩個兒子呢?我信得過他。」
【附言】
孟孫這樣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注意瞭解他人的特長,並使這種特長在適當的地方,得到發揮,這是值得肯定的。
秦西巴的特點,是富於同情心,乃至推及動物。在放跑小麂子這件事上,表現了他的不殺生,愛護生命;他具有這種精神,用在教育學生上,自然也是難得可貴的。因此受到孟孫的信任和重用。
這也是愛惜生命,不殺生,善有善報之一例。(事據《淮南子‧人間訓》)
杜絕投己所好:實乃保官之道!
公儀休拒魚的故事,筆者早曾寫過,所本資料,並非源頭。所以,今天依據原始出處,再寫、恭奉如下:
公儀休新任魯國的丞相。
官吏百姓,聽說公儀休很喜歡吃魚,便爭相把一筐筐活魚海鮮,送到相府上。誰知公儀休都一一婉言謝絕了。
公儀休的學生,上前諫奏道:「先生既然愛吃魚,為何不收下呢?」
公儀休矜持地笑笑,回答說:「正因為我愛吃魚,所以我不能收禮。」
學生挺納悶地問:「這話怎麼講?」
公儀休答道:「如果我經常收下別人送的魚,就背上了貪賄愛財的惡名。結果,會弄得丞相的紗帽也戴不成。那時候,即使我再愛吃魚,又哪裏能吃到魚呢?現在,我拒不收魚,落下一個廉潔奉公的美名,就可以牢牢坐穩丞相這把交椅,還怕沒有魚吃嗎?」
公儀休真是懂得正確處理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關係的人啊。換句話講:「杜絕投己所好,實乃保官之道!」
【附言】
「此明於為人、為已者也」,是說公儀休善於處理公眾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關係。公眾利益應該放在第一位,但個人利益也不能排斥。如何處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從來就有兩種不同的做法:一種將兩者對立,以損害公眾利益,來滿足個人私慾,像歷來的貪官污吏所做的那樣;另一種則兩者並重,以維護公眾利益為前提,來保障個人的利益。公儀休屬於後者。他反對貪贓受賄,正是為了自己不丟紗帽,這樣就能長此吃到魚。這種做法的實際效果是:對人民、對自己,都有好處。這是真正的明哲保身。(事據《淮南子‧道應訓》)
有大嗓門,也是人材!
公孫龍是戰國時期有名的學者,他在趙國時,常對學生們說:「一個沒有本領的人,我是不收他做學生的。」
有一天,來了一個身穿破爛的年輕人,進門拜師。公孫龍問他:「你有甚麼本事?」
年輕人想了一會兒,回答:「我的喉嚨很響,嗓門很大,能大聲喊叫。」
旁邊的學生們聽了,都竊笑起來,認為他在和老師開玩笑。
公孫龍環顧大家,問道:「同學中有能喊叫的沒有?」
大家又哄的笑了,說:「沒有。」
公孫龍便一揮手,對這個年青人說:「好,我收你做學生。」
大家都面面相覷,莫名其妙。
過了一些日子,趙王派公孫龍,去燕國做說客。當他們一行,匆匆到了一條大河邊,只見河水茫茫,船卻停在河對岸。大家急著無法渡過。
這時,那個年青人,卻不慌不忙地用手攏成一個話筒,對著河那邊,大聲呼喊,洪亮的聲音傳過去,船家聽見了,很快把船划了過來。
【附言】
任何一種知識和技能,在特定的場合下,都能發揮其獨特的作用,有時甚至是關鍵性的作用。所以應該像公孫龍那樣,善於識別和發掘人才,尤其是那些一般場合下不易識別的一技之長,做到人盡其才,技盡其用。(事據《淮南子‧道應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