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8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位於國民黨中央黨部4樓,有許多民國的珍貴史料,27日上午黨史館舉行喬遷暨揭幕儀式,中華民國總統兼黨主席馬英九親自揭幕,由於這些史料已有百年歷史,馬英九還特別戴上手套仔細端詳,直說「非常珍貴」。
國父推翻滿清 建立民國
馬英九表示,國民黨創立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和甲午戰爭有非常大的關係,當時28歲的國父因眼見清朝在甲午戰爭大敗非常沉痛,遠赴檀香山展開他的革命志業,那時候國父也沒想到17年後能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當時的誓詞就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而成立興中會的11月24日當天,就是國民黨黨史的開始。
馬英九說,「歷史是一面鏡子」,可以讓人瞭解許多事件的前因後果、因果脈絡,歡迎各界來使用黨史館,也期許黨史館能夠真正發揮博物館、檔案館、研究中心的三個角色。
蔣中正繼承國父志業 領導北伐、抗日(1937~1945)成功
黨史館裡展示的珍貴圖片,見證著中華民國的百年歷史。1917年袁氏稱帝,國父發動二次革命討袁、成立中華革命黨、護法、改組政黨、北伐,之後陳炯明叛變,蔣中正奉召從上海趕到廣州來援,並幫助孫中山出謀劃策,擊退叛軍,護送孫中山脫險返滬。蔣中正由於對孫中山忠心耿耿,患難與共,從此獲得孫中山的信任和器重。
1925年國父北上身體不支,罹患肝癌逝世於北京協和醫院。國父臨終仍喊著「和平」、「奮鬥」、「救中國」。孫中山去世後,到了1927年,蔣中正北伐成功,他壓制左派與共黨勢力,並執行清黨反共任務,堅決走三民主義道路。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時,吉星文團長奉派駐守宛平縣,當日日軍向蘆溝橋進行砲擊,吉團長率軍予以還擊,揭開中日八年抗戰的序幕。7月19日,蔣中正委員長在江西廬山發表「抗戰聲明」,一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從此擺脫殖民統治。
抗日戰爭真相:中共借刀殺人 擴大自己
據《九評共產黨》九評之二–評中國共產黨是怎樣起家的記載,抗日戰爭爆發時國民黨有一百七十餘萬軍隊,十一萬噸排水量的軍艦,各種飛機約六百架。共產黨加上 1937年11月改編的新四軍,總數仍沒超過七萬人,內部還爭權分裂,已弱小到只需一戰便可根除的程度。中共知道,如果把隊伍拉出去跟日本人打仗,一個日軍師團也打不過。中共的眼裡,領導權而不是民族存亡,才是民族統一戰線的中心問題,於是策劃了「在聯蔣過程中必須為爭取領導權而鬥爭,但這只能在黨內講,並在實際工作中實現」的方針。
九•一八事變後,中共所為是和日本侵略者互相配合、併肩作戰。在滿洲事變宣言中,中共號召全中國人民「在國民黨的統治區域,工人罷工,農民騷動,學生罷課,貧民罷業,士兵嘩變」,推翻中國政府。
共產黨高舉抗日大旗,卻只在後方收編地方軍和游擊隊,除了平型關襲擊日軍後勤供給等幾個屈指可數的對日戰鬥外,共產黨無抗日戰績可言,只是在忙於擴大地盤,在日本投降時搶著受降日軍,把自己擴充成號稱擁有九十餘萬正規軍和兩百萬民兵的強大力量。抗日的正面戰場則全留給了國民黨軍隊,國民黨戰死疆場的將軍二百多人,共產黨的指揮官幾乎毫無損失。中共教科書一再告訴人民,國民黨不抗日,是共產黨領導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建立臺灣為三民主義的模範省
1949年12月10日,共軍逼近成都,蔣中正含淚揮毫寫下「艱難革命成孤憤 揮劍長空淚縱橫」,與蔣經國乘飛機來臺灣,永遠離開了他為之奮鬥幾十年的中國大陸,這也是大陸人民更大災難的開始,大陸人民經歷了共產黨的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六四、鎮壓法輪功……。
1949年國民黨政府播遷來臺,蔣中正、蔣經國父子重視中華文化、三民主義,他們也培植本省人才,以國父孫中山的建國理想,建立臺灣為三民主義的模範省。
前救國團總團部學校組長史濟鍠曾接受記者採表示,「中華民國在臺灣重生以後,才有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兩蔣父子在臺灣下了功夫,最重要是保留中華文化,以及將黃金、故宮寶物運臺,還有將效忠中華民國的人才帶來。」
史濟鍠強調,蔣中正在大陸任勞、任怨、任謗、任羞辱,最後還能堅持在臺灣自立自強建設,使中國人看到兩岸的不同,我們絕對不能忘記蔣中正的功勞,後來大家也都看到蔣經國的貢獻,臺灣在兩蔣總統領導下,締造了經濟奇蹟及民主奇蹟。
黨史館主任王文隆日前表示,目前黨史館資料超過300萬件以上,史料相當珍貴。未來有三大工作任務,包括徵集與整理、運用、推廣,以活化黨史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