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醫林杰樑驟逝 風骨義行後世頌
【大紀元2013年08月20日訊】(新紀元週刊339期,記者趙芷菱報導)在毒物盛行的年代,臺灣毒物專家林杰樑醫師因嚴重病毒感染,急救四日後於8月5日驟逝,讓各界遺憾、追悼不已。近年來林杰樑已與臺灣食品安全防護網劃上等號,他的離世,令人憂心後繼無人。
多年來以俠醫及仁醫之名,普受社會的推崇、讚譽與景仰的臺灣毒物專家林杰樑醫師8月5日驟逝,各界追悼。臺灣醫師公會全聯會祕書長蔡明忠說:「我們感到很惋惜,林醫師在55歲青壯之年就過世,不僅是醫界更是全民的重大損失,醫師公會在林醫師出殯當天頒發給『臺灣醫療典範獎』的榮銜,就是希望醫界以林醫師為目標、學習他的態度跟做事方式,造福全民,這是醫師的典範。」
專研毒物 仗義執言
林杰樑生前是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的主治醫師,也是享譽國際的腎臟科教授;難能可貴的是:林杰樑本身是個長期的洗腎患者,由於就讀醫學院時罹患了腎炎險些喪命,從此開始了他的洗腎生涯,也因此讓他鑽研於腎臟領域;15年前,因看到很多洗腎病人,都因中毒肇禍,便一頭栽進冷門的毒物領域,並下很大的功夫研究。
在過去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都可看到林杰樑站上火線,不畏強權、仗義執言地為民眾的食品安全把關,蔡明忠表示:「不管是瘦肉精美牛案、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塑化劑添加物、毒澱粉等重大事件,還是動物肉品用藥、蔬果農藥殘留等例行抽驗,林杰樑幾乎無役不與。」近年來林杰樑已與臺灣食品安全防護網劃上等號,他的離世,讓各界憂心後繼無人。
據「今日新聞」報導,美牛瘦肉精一役,最令人印象深刻,當時力阻解禁的他,屢屢在媒體公開發言摃上農委會、衛生署,以數據反駁瘦肉精無害的一言堂假象,頓時成為了「黑名單」,重量級學者的他,甚至被排除在跨部會技術諮詢小組專家之外,也不因此噤聲。而在毒澱粉事件席捲全臺之際,他也主動跳出來,質疑就是造成臺灣人腎病、洗腎比例居高不下的元凶,要求政府應嚴懲無良業者,並採取最嚴格標準。
2011年爆發的塑化劑(DEHP)事件,林杰樑形容這是臺灣版的三聚氰胺,他說,DEHP會有生殖毒性、致癌風險,不肖業者的行為威脅民眾健康,包括影響生殖、性早熟,建議多喝水、不要喝飲料,因為塑化劑是部分經由腎臟、部分經由肝臟代謝,多喝水可使腎臟代謝解毒的能力發揮最大功效。
不管私下或是螢光幕前,林杰樑總是不厭其煩地呼籲大家要「清淡飲食」、「生鮮當令」,不要迷信健康食品或有機飲食,至於坊間流行的解毒餐、生機飲食,他說:「癌症病患化療之後,抵抗力很差,而生機飲食,會讓寄生蟲趁虛而入;或是糖尿病患狂吃紅蘿蔔,血糖飆至五、六百。」在專業的領域裡,林杰樑不斷放砲,他不以為意地笑說:「我大概是不受歡迎人物吧!但這個社會總要有人扮黑臉,開放的社會經過討論,得利者始終是老百姓。」
良醫世襲 矢誓救人
出生於嘉義縣的林杰樑,五個兄弟姊妹中有三個是醫生,林杰樑說:「其實,我們祖先五代都是中醫,只有到我爸爸那代變成中藥行。」可能是從小耳濡目染,林杰樑的行醫方式可以說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若遇到病人是因長期服用中藥中毒的,他也知道該如何救治。由於從小父母忙於生計,由祖母帶大,年幼時祖母常告訴他:「爺爺對病人有多好,爺爺過世多年,家中還常有人來找爺爺看病。」祖母認為這是「虎死留皮,人死留名」,祖母訴說時,臉上總流露出驕傲神情,這深深影響著他走上行醫之路。
他是首位研發出農藥巴拉刈解毒劑的醫生,在臺灣降低了因攝入農藥而致死的案例。這個治療方法並傳播到世界各地使用,印度原本因農藥中毒的致死率為90%,但在引進林杰樑研發的治療方式後,致死率已下降到60%。他曾透過信件教大陸醫師,救回了一名巴拉刈中毒的17歲女孩;也有印度醫師寫信告訴他,用此解毒法救了很多印度人的生命。因此林杰樑研發的解毒劑被美國衛生研究院毒物中心列為治療巴拉刈中毒的標準指引。他以鉛解毒劑治療腎病的發現,也曾登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林杰樑本著醫生的天職,不斷研究新的治療方法,他說:「一條人命牽動著好幾個家庭,所以我永遠不放棄病人,如果我放棄了,病人就沒救了,必須為病人找出希望,不要讓許多家庭哭泣。」他舉例:某天清晨一對40多歲的夫妻,將藥酒當成補藥喝,送醫時兩人心臟都停了,當時看到這對夫妻時心裡很難過,「還這麼年輕!」後來試著用「血液灌洗」,竟洗出他們藥酒的毒,硬是從死神手中將他們搶救回來。
不外食 過無毒生活
林杰樑生前關於「吃」非常謹慎,他幾乎不外食,由夫人下廚,每天帶便當上班。他家堅持用化驗過的食材,低溫、少油及蒸、煮的方式,過無毒的生活。他鼓勵大家多吃當季盛產的小型魚,臺灣的魩仔魚、鯖魚、花飛魚、四破魚、竹筴魚與秋刀魚都是不錯的選擇;海水魚優於淡水魚,愛吃鮭魚的人,最好擇體型較小的野生鮭,大型深海魚在食物鏈中累積了太多毒素,建議少吃。
而選擇當季盛產的蔬果,價格便宜,較不會有農藥殘留,且不吃生菜,避免將蟲卵、細菌吃下肚。而青菜買回家,一定先用流動的清水浸泡15分鐘;水果也要徹底清洗,即使像有皮的橘子、香蕉、龍眼、荔枝,都得先洗過再剝皮,柳丁洗過才能切,比較特別的是棗子、蓮霧,他都是削掉皮才吃。碰到菜價飆漲時,他會選擇冷凍蔬菜代替,避免因搶收而農藥效期未逾的風險。
至於肉類,他只吃雞胸和雞腿、不吃皮,豬肉則選擇有CAS標記的優良肉品。不吃生食、不吃內臟、不吃加工品和醃漬類食物,如釀造醬油,可能因少數醬油公司在釀造過程中,產生黃麴毒素污染;少買進口蔬果(有農藥殘留問題)、少吃帶殼海鮮(有痛風、過敏風險)。而他的孩子從小跟著吃清淡飲食,炸雞、漢堡、薯條對他們沒有任何吸引力,但身體有自然的排毒功能,他說:「愛吃炸雞、薯條、燒烤的人,一個月吃一次無妨,只要頻率不是太高,身體都可以自然代謝。」
臺灣洗腎率居全球之冠,為何臺灣尿毒症特別嚴重?林杰樑認為,臺灣老舊社區的鉛水管絕大多數都未更新,而飲水中的鉛比空氣與粉塵中的鉛,更容易被身體吸收,這也是造成洗腎的原因之一,尤其是清晨或假日後的第一道自來水,含鉛量最高,應避免飲用;或裝置逆滲透純水設備,不然最好另外買純水飲用。林杰樑曾在嘉義縣朴子市老家自行檢測,發現自來水中鉛濃度超過標準值,他表示,政府如果無法為住戶更換水管,必須盡到告知居民的義務。
身兼多職 足為表率
林杰樑在病患眼中是個有愛心、良心的好醫生,在家裡更是位好丈夫、好父親,能夠同時扮演好這麼多重要的角色,他的精神與毅力,實足為全民的表率;據《康健》雜誌報導,林杰樑的太太形容先生是「全年無休的醫生」,也是個「不打烊的父親」。他要治病、要做研究、還不時熱心回應媒體記者的諮詢,就連假日都到醫院探視住院的病人。但在忙碌之餘,也沒忘記自己為人夫及父親的角色,兩個兒子成長的過程記者邀請他們全家受訪當天,林太太私下跟記者商量,希望傍晚5點前完成採訪,因為她必須回家做飯,「林醫師堅持全家人每天要一起吃晚餐」,她說得滿是甜蜜,一點也不覺得準備晚餐是一件苦差事。
林杰樑總是努力排出時間跟太太一起去接孩子放學回家。他們家裡沒有電視,晚餐後,全家會一起到戶外散步,或在家裡看書、聊天。他們很重視假日的「familyday」,全家人早已習慣「集體行動」,除了病人之外,沒有誰能把他們「拆散」。
林杰樑學生時期就積極參加義診,婚後也經常帶著妻小到郊外步道走走,寒暑假時更是全家出動,上山(桃園縣復興鄉)下海(雲林縣沿海)去義診。他說:「無論多忙,孩子一定帶在身邊」,林太太回憶這十多年來的義診經歷,當年大兒子出生五、六個月時、小兒子出生才兩個星期,就隨著醫療團出征了。
義診的經驗,讓兒子從只能在旁邊玩耍,到漸漸長大可以幫忙打打雜、搬東西、量血壓,後也確立了大兒子林泓楨的人生方向,讓他也想盡一份力,立志當一個像他父親一樣用心照顧病人、認真做研究的醫生。林泓楨說:「錢雖賺不多,卻贏得別人的尊敬。」「我還喜歡跟爸爸、媽媽一起去散步。」當年才小學一年級的林浩楨在描述自己的家庭時,臉上洋溢著無憂的幸福,讓人相信父母的陪伴與共同參與比昂貴的玩具更能帶來快樂。
痛失典範 後繼難為
林杰樑的老師、林口長庚心臟科教授吳德朗哽咽道:「醫界痛失一位典範,要再複製另外一個林杰樑幾乎不可能。」吳德朗強調,林杰樑做到知識分子該做的典範,他不怕得罪業者、政府,用自己在毒物領域的專業發言,讓大家信服。
而誰會是下一個林杰樑?據公視報導,除了林杰樑生前欽點的學生——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另外中華民國毒物學學會也推舉:臺大醫師姜至剛、北榮醫師楊振昌等二位;一旦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將由他們在第一時間向大眾解答疑問。顏宗海承諾,會傳承老師精神,替食品安全發聲:「這是一個重大的使命,不過我想延續老師的交代,就是他希望我們所有的醫生,都可以真正懷有道德勇氣,講出哪些產品是好、哪些不好。」
中華民國毒物學學會理事長郭明良表示:「應該沒有任何一個醫師可以完全取代林杰樑的角色,毒物學學會只是站在毒物學的角色,怎樣去傳遞正確的食品安全或環境毒理的正確觀念。」外界也擔心,毒物學學會的立場一向較傾近官方,恐怕難擔揭弊的重責。姜至剛則表示:「目前的證據到哪裡,我們學會應該提出來讓所有的民眾可以了解,這才是重點,隱藏對任何人都沒有意義,對政府也不見得是好事。」◇
本文轉自第339期【新紀元週刊】「焦點新聞」欄目
想提前看到新紀元更多精彩文章嗎?請訪問新紀元周刊網站:
//mag.tvsm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