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8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竹思紐約報導)2012至2013年冬季,一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劇院,剛把行李卸下不久的樂團就要演出了。郭耿維先生站上指揮臺前,環視著劇院的空間,面對四十多位成員,重複提醒著如何注意演出時看自己音樂表情的預示,以便避免演奏不整齊的問題。
看著這些既有身經百戰的音樂家也包括才華橫溢的新人的樂團成員們,雖經過無數次排練也對自己的指揮方式非常熟悉,依然全神貫注地仔細聆聽,他臉上掠過一絲充滿信心的微笑。
無私的交響樂團--一個指揮的夢想
雖然對任何一個交響樂團來說,排練可奠定八成的成功,臨場發揮時的意外有時卻是致命的。更換不同劇場或音樂廳時,對於場地空間音響的不熟悉造成的演奏不整齊,就是每個樂團都會遇到的問題。其它的變數包括樂團每位成員的專心程度等等,都是郭指揮需要考慮的問題。為了演出的成功,他需要將這些變數造成的干擾減至最小。
擔任神韻交響樂團指揮以來,郭耿維常常為其樂團成員的配合度感到驕傲。曾在臺灣與美國指揮過各種樂團的他,曾經最感頭痛的是,排練時說多了團員要煩,說直了會不高興,說少了或太婉轉又會怪指揮不糾正錯誤。他發現,這些問題在神韻完全不存在--排練時他不用再字斟句酌了,看到問題就直接提,看誰有錯就無顧慮地點,每個團員都會馬上調整過來。
此外,這位經驗豐富的指揮知道,對很多專業演奏員來說,排練僅是一份工作,難免會在演奏時分心想自己的私事,不能百分之百地集中精神。但他發現神韻演員不是這樣,他們在排練時的思想沒有雜念,只有一心想把音樂做好的共同目標,而且沒人想著表現自己,都是忘我地想如何配合別人,無條件地配合整體。
當上百人的樂團成員坐滿大音樂廳的舞臺,即使較遠的聲部聽不見彼此的演奏,他們仍然能完全配合指揮,讓整體音樂達到最協調一致的效果。
他最後得出結論,神韻交響樂團裡沒有大腕兒,只有修煉的人。正因如此,這個整體能不斷地改進自己,就成為一個最有效率、最容易排練、也能最快成功的交響樂團。神韻演員「虛心、專心、無私心」的品質,是每位指揮對團員素質期待的夢想。在如此樂團擔任指揮,自然是最輕鬆、愉快的事,因此他感覺在神韻的「每一天都很快樂」。想到這裡,郭指揮不禁又面帶微笑。
不同的場景 必然的成功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而又無法掌握的影響演出效果的因素,就是觀眾的反應。演員面對熱情的觀眾會精神百倍,往往可超水平發揮;觀眾平淡的反應能影響演員的情緒,有時甚至會使一個訓練有素的樂團遭遇滑鐵盧。
此時,郭指揮眼前又浮現出那永難忘懷激動的一幕--2012年10月,神韻交響樂團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的世界首演,全場觀眾沸騰了,在他們經久不息的掌聲與歡呼聲中,他與樂團成員們三次安可,三次謝幕,完成了「一個音樂家成功的最高境界」。
在伴隨神韻藝術團到世界各地馬不停蹄地巡迴演出數百場次中,他經常能享受到全場爆滿的觀眾的熱情讓神韻演員不得不多次謝幕的溫馨體會,樂團成員超水平發揮的情況達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這對於世界上最好的一些樂團來說也是難以想像的。「觀眾反應」這一世界上任何演出都無法預知的因素,在神韻的演出中幾乎成了定數。
神韻由頂尖藝術家們組成,但技術還不是演出成功的全部因素,「我們的音樂,我們要達成的目標,才是真正能使觀眾產生共鳴的決定因素。」郭指揮這樣認為,這也是一年前促使自己決定加入神韻的原因。
探求東西音樂體系 感受震撼
郭耿維先生接受過東、西方兩大音樂系統的訓練,擁有中國竹笛演奏學士學位和管弦樂指揮碩士學位。2013年8月,在神韻交響樂團繼去年的紐約首演後、又將首次開始在美國六大城市的巡迴演出之際,作為指揮的他日前接受採訪,談音樂藝術真諦,也透露出樂團成功的秘密。
學習竹笛後,他發現大多數樂器只能演奏單一的旋律。「演奏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想要多一些音響。」他回憶。於是,在大學時代就對指揮著迷的他,經過一些「臨危受命」的樂隊指揮經驗,又找過一些老師學習,帶心得報考了管弦樂指揮碩士。
「管弦樂表達的聲音最豐富,對指揮的音樂素質要求也非常高。」原本學中國民樂出身的他感到雙重壓力:既要學多聲響的音樂知識,又要學與中國傳統音樂截然不同的西方音樂。「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我感到震撼。我發現中西音樂在表現上非常之不同--傳統中國樂器以表現單一旋律為主,表現自我特色為主,在古代,即便是合奏,也沒有西樂那樣的和聲,其音色是通過個別樂器所散發出來的獨特的色彩,而不像西方音樂是通過合聲來展現不同層次的面貌。」
他還發現西方管弦樂的目標是「融合」,所以去掉或少用一些音色突出的樂器,像是彈撥樂器或是薩克斯管等。而中國樂器都具獨立性,獨奏性強,即使在合奏中仍是個性鮮明。
多樂團嘗試中西樂器合璧,只有神韻做到了
正是因為兩個音樂系統樂器的不同屬性,「像神韻這樣能將中西樂器都放在一起演奏,並獲得成功,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很多交響樂團做過這樣的嘗試都失敗了,只有神韻做到了。」
郭指揮認為失敗的原因是,「他們總是把琵琶、二胡之類的原本獨立的中國樂器,拿來模仿西方樂器,或大量演奏和聲;中國傳統樂器因容易產生實際音以外不同的音響波動,尤其多個人演奏時的波動會成倍增加,常被誤認為音不準,因此中國樂器在合奏時必須由作曲家另作適當的編配,不能完全複製西方交響樂的模式。」
那麼神韻又是如何做到中西樂器合璧呢?「神韻保留並充份利用了中西樂器的特點,將兩者的優勢結合在一起--在表現鮮明的個性色彩時使用中國樂器,並採用西方管弦樂的和聲效果來烘托氣氛,時機掌握得恰到好處,效果就非常成功。」
樂器特性迥異,樂曲銜接天成,現場感受深
神韻演出的音樂都是神韻作曲家的原創,在演奏中,中西樂器間的過渡渾然天成。郭指揮舉例:「如果從小提琴直接過渡到二胡會有跳脫感,但如果在二胡演奏的同時搭配雙簧管、小號或是中提琴作為背景烘托,後者就起到了過渡的橋樑作用。
「這只是一個例子。我們的作曲家還有許多非常優秀的技術,能結合中西兩種元素,讓中西樂器都能得到最大的展現。」
他笑說,要想體會其中奧妙,觀眾要通過親臨現場來品味,才能有深刻感受。
指揮引導聽音樂 非音樂人士一樣能懂內涵
這個世界的人群中,音樂家畢竟是少數,很多人不想觀看音樂會,是認為自己不懂音樂。「我知道一場演出中的觀眾,百分之七、八十是非音樂專業人士。因此我一直認為,指揮的功能是除了在排練時訓練樂團,演出時不僅要提示樂團,還能起到引導觀眾的作用。」
人們說指揮是一個樂團的靈魂,像電影導演,是音樂作品表達的決策者,但又與演員一起上臺表演,像日本的小澤征爾等一些著名指揮,表情、動作誇張,很多是給觀眾看的成份。郭指揮表示認同:「我自己往往在樂曲將有大聲響或進入高潮時,把手舉很高或動作很大,觀眾看到後就能立即明白將要發生什麼;在樂曲聲弱或和緩時,我的動作也小,都可起到引導的作用,對曲子不熟悉的觀眾隨我手勢可觀賞不同樂器的加入演奏。」
神韻音樂會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帶有聲樂演唱,此時指揮要從唯我獨尊的角色轉換成完全配合歌唱家的一呼一息、抑揚頓挫,「好比領著一列火車(樂團),跟著汽車(歌唱家)跑,很有挑戰性。」當然此時觀眾就更有看頭、聽頭了。
其實,郭指揮認為非音樂人士也應觀看神韻音樂會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神韻音樂的最獨一無二的特點是她可以感動全人類,無論懂或不懂音樂的人都會被她感動,這是因為她的內涵,因此會出現巡迴演出場場爆滿,會出現去年紐約卡內基音樂廳那一幕。
撥開歷史迷思 回歸原始之音
說到神韻音樂的內涵,郭指揮真正進入主題:「這要從歷史說起。中國歷史從有記載的黃帝開始,歷經堯、舜、夏、商、周共六個朝代,音樂演奏,包括其它藝術,目的只有兩個:開始主要是崇敬神與自然萬物,到周朝又賦予音樂淨化人心、端正社會風氣的功能。魏末晉初『竹林七賢』之一嵇康提出『聲無哀樂論』,即音樂不需要有規範或起什麼教化人的作用,其實是反傳統的,音樂的功能逐漸變成以人為主,以取悅自娛為主,改變了傳統音樂敬神及淨化心靈的目的。」
而另一個體系的西方音樂,最初的目的同樣是歌頌神的。但是,郭指揮認為,隨社會發展,現代音樂為了追求刺激與新奇加入越來越多的複雜的音響,「12音都不夠用,我們現在聽到太多這樣複雜的音樂了。」
很多人認為中國音樂簡單。「其實中國音樂什麼音都有,從黃帝時代就有12個音的半音階,但古人只用最簡單的音符就能表達內涵,好比文言文一樣。」
那麼神韻在做什麼呢?就是在形式與目的上都回歸音樂的初衷。「我們所有的藝術家都是這樣的想法。」郭指揮說:「發出最純的原始之音,還原音樂敬神、淨化人心的目的。」
神韻交響樂團9月至10月美國巡迴演出音樂會
人性都有希望回歸純真的一面。郭指揮說:「任何一位觀眾,如果能仔細聽神韻的每一個音符,仔細比較,加上有指揮的協助,不難發現神韻音樂家們的投入是不同的,觀眾會不自覺而又發自內心地為之鼓舞,因為他們久違了這種音樂,這種原始之音。
「中國的樂器不像西方樂器在發展過程中經過許多改動,琵琶、二胡等樂器基本都是原始的,能發出最接近自然的原始聲音。而人都有自然的天性,不熟悉中國文化的西方人聽了二胡都會落淚;很多人聽了音樂後會在頭腦中產生有色彩的畫面。觀眾只要把心打開,就能聽懂神韻的音樂。」
傾聽返本歸真的「原始之音」,體會中國樂器如何在西方管弦樂渾厚的合聲襯托下奏出個性鮮明的主旋律,看指揮「於無聲處」的表演與為歌唱家伴奏的配合,目睹樂團音樂家無私忘我的投入,這樣的機會就要到來了--神韻交響樂團將於今年9月底至10月分別在華盛頓DC、紐約、波士頓、休斯頓、達拉斯、洛杉磯與舊金山舉辦音樂會。具體信息可查網站://symphony.shenyun.com/
郭指揮說,今年的音樂會還會有新加盟的來自澳洲與日本的兩位指揮演出,這些多元因素、多樣的指揮方法,更能展現神韻音樂多層次的面貌,也為觀眾帶來更多的感官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