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海軍老兵話當年:金門炮戰中的海上補給

人氣: 451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08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1949年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退守臺灣後,與福建廈門最近距離僅1800米的金門島成為國共軍事對峙的最前沿。1949年10月25日爆發金門之戰,上萬名共軍於古寧頭一帶強行登陸,守衛金門的全體國軍血戰3晝夜,把共軍非殲即俘,此為臺灣轉危為安的第一仗。此後1958年8月23日又發生了號稱「第二次臺海危機」的震驚世界的823炮戰。

這一次戰役對於臺灣歷史的發展,臺、美、中三角關係的互動都有相當的影響,在八二三炮戰即將屆滿五十五週年之際,住在紐約的中華民國海軍老兵湯寅山(又名湯富翔)心潮起伏,激情蕩漾,再一次回顧此一歷史事件。
————–

1953年韓戰結束,中共注意力又回到臺灣海峽,大舉調兵遣將往東南沿海集中,臺海戰雲密布。1958年8月23日下午中共軍隊圍繞金門的數百門大炮,突然對金門全島進行地毯式的炮轟,頭兩個小時內就發射了5萬多發炮彈。

之後接連44天,中共在148平方公里的金門群島發射了將近48萬顆炮彈,對金門築起海上、水際及灘頭三重封鎖線,阻撓國軍的物資運補,意圖圍困餓死島上的13萬軍民。作為國共軍事對峙的最前沿,金門戰役的成敗,直接關係著中華民國的生存與發展,而勝負的關鍵則在能否確保臺灣島與金門列島間海上與空中的補給線暢通。

當年受命執行對金門運補任務的「中海」艦,輪機長湯富翔在「中海」艦被中共魚雷擊中、船身被擊穿大洞後沉著指揮補損堵漏,艦長鄭本基更指揮身軀龐大、笨拙的運補艦負傷作戰,向靈活的魚雷快艇展開激烈海戰,結果炮手擊沉敵一艘魚雷快艇,艦上官兵也努力堵漏成功,保住了「中海」艦和全體數百名官兵、包括600名陸軍充員戰士的生命,創造罕見海戰奇蹟。撫今追昔,今年88歲的8.23炮戰見證人湯富翔老先生,希望這段歷史能帶給後人更多的思考,居安思危,方能保住今日臺灣安和樂利的社會,共享繁榮。

「中海」艦中魚雷受重傷 奇蹟修復

「中海」軍艦(編號-201)原係美軍坦克登陸艦LST(Tank Landing Ship),是美軍贈送給中華民國的第一批登陸艦,曾在二次世界大戰參加太平洋島嶼登陸作戰,寬廣的船艙主要用來搭載登陸部隊的人員、戰車與兩棲登陸戰車(LVT)等,登陸艦上有武器機炮裝備。

8.23炮戰爆發後,「中海」艦受命執行對金門的運補任務。湯富翔回憶,8.23當天「中海」艦奉命駛往高雄裝載,「最初的命令是載運900桶航空汽油,後來臨時改運600名陸軍充員戰士和600多噸金門軍中福利社的補給品,於8月23日23時25分出航向金門進發。」

湯富翔攝於參加「鴻運」計劃的LCM機械登陸艇前。(湯富翔提供)

24日下午5點半「中海」艦駛抵金門海域的料羅灣,拋錨等潮水搶灘卸貨,不料6點準備晚餐時,停泊在料羅港內的「中海」艦、「美頌」號及軍租商船「臺生」輪遭受猛烈轟擊,頃刻間彈如雨下、天撼地動。「中海」艦立即起錨,全速向外海撤離,但通訊天線與右炫小艇架中彈損壞。
通訊天線與右炫小艇架中彈損壞。(湯富翔提供)

就在離開敵炮射程之後,敵魚雷快艇四艘追蹤而至,此時南巡支隊維源、沱江、湘江三艦趕來馳援,從三面包夾痛殲,擊潰來犯者。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數十艘魚雷快艇蜂擁出動,一批佯攻東碇島,誘南巡支隊遠離運補船團,另一批以狼群戰術圍攻中海艦與臺生輪。

這時已是夜晚8點多,沒有裝備武器的軍租商船「臺生」輪不幸被魚雷擊中,頃刻間沉沒,由於「臺生」輪上運載了8.23那天受傷、擬送就醫的官兵,「中海」艦不顧自身安危,立即回航與共艇展開激戰的同時,乃設法向「臺生」輪靠近,營救了救生艇中的十餘名生還者。

眼見「臺生」輪沉沒,中共快艇集中火力向「中海」艦襲擊,連續發射8枚音響追蹤魚雷,訓練有素的「中海」艦技巧的閃避了7枚,但是在夾攻的情況下被1枚擊中艦尾,頓時動力全失,海水從直徑3米的大洞裡洶湧進入,艦尾後傾30度,情況危急。受過英國皇家海軍損害管制(Damage Control)專門訓練的湯富翔,當機立斷與輪機官一起,在一片漆黑中迅速將主漏處堵住,免於沉船之難。

被魚雷擊中艦尾的「中海」艦,進塢搶修景。(湯富翔提供)

互助合作 海軍光榮傳統

但是「中海」艦死傷嚴重,艦體又重傷。輪機長湯富翔率同士官摸黑下艙,設法將電機發動,使全艦恢復光明穩定軍心。「中海」艦一面負傷作戰,一面發出求救信號,「美頌」艦很快趕到,當時還有一批中共魚雷快艇環伺「中海」四周,兩艦合力拚戰,各擊沉一條敵快艇並重創其一。南巡支隊中的沱江、湘江二艦也趕回來護航。

將後段受損艦體切除,再和新造艦尾結合。(湯富翔提供)

奮戰中,「美頌」靠近「中海」艦接過搭載人員及傷員,一面固守備戰部位,一面為傷者裹札,最後「小艦拖大艦」用後錨鏈拖帶著「中海」,脫離了戰場。整個過程體現了海軍患難相助、生死與共的光榮傳統。

湯富翔說,音響自導魚雷靠捕獲螺旋槳轉動和打水所產生的聲波,自動跟蹤艦艇襲擊,所幸「中海」號閃避及時只是被魚雷的撞針撞在了舵柱上,魚雷在船體外爆炸,對船體的破壞力減少很多,加上運載量大超深吃水,中彈的部位較靠近上層,甲板上是食用油,所以未引發連鎖反應;否則以這種大型登陸艦的設計,吃水線下巨大的坦克艙一旦被擊穿,就會立即灌水沉沒,而假如那天裝載的是原定的航空汽油,或雷達在抵金門前未能修復,或是中雷後損管失當,都會難逃此劫。

當遭重創的「中海」艦安抵馬公基地後,連美方第七艦隊的專家都對這艘大型登陸艦中雷後能迅速完成損害管制和滅火作業而稱奇。由於修復工程繁複,美方提出換贈一條同型新艦,但當時民國的總司令認為應該保留這艘代表海軍光榮作戰傳統的艦艇,決定將船送菲律賓蘇必克美國海軍基地修復。湯富翔說,這項工程耗時7個半月,將後段受損艦體整個切除,再和新造艦體結合,修費45萬美元,而該型艦在二次世界大戰時不過兩個星期、40萬美元就能造一個全新的。

「中海」艦經艦尾換新,已完全恢復戰力,返國時首途金門向中共示威:「中海艦是打不垮的海上堡壘」。此後捍衛臺海長達六十餘年,直至2010年光榮退役。

「中海」艦修復後仍在高雄裝卸物資運補金門,直至2010年光榮退役。(湯富翔提供)

「九二」料羅海戰 以寡敵眾

8月25日之後,國軍數度嘗試利用暗夜掩護進入料羅灣運補,但均遭中共海上艦艇與岸炮的阻撓而未果。9月2日,國軍的運補船團抵達料羅灣海灘,準備半夜執行搶灘運補任務之際,突遭共軍多艘魚雷快艇襲擊,在長達四小時的海戰中,國軍的登陸艦群始終未受中共快艇的干擾,影響其卸運作業,而中共的快艇部隊,亦始終無法穿越國軍護航艦隻的屏衛火網。海戰結果,12比0,國軍大獲全勝。

此役中,最讓人感動的是,為掩護當時載運中外記者團的美堅艦,沱江號巡邏艦官兵發揮海軍忠義軍風,單騎衝入中共魚雷艇戰鬥縱列內,以寡敵眾力戰中共10餘艘船團,連續擊沉中共九艘魚雷艇,沱江在敵魚雷快艇圍攻下,也中彈多發,傷痕累累,但儘管艦上官兵傷亡慘重,官兵們仍不畏危險接替操作、死守崗位,反擊炮火沒有間斷。沱江艦官兵英勇血戰的軍風,獲得蔣介石總統頒授海榮字第一號榮譽「虎」旗一面。

這場「九二料羅灣海戰」,雙方出動的艦艇總數超過三十艘,為歷年國共海戰規模最大的一次,傷亡也是最多的一次,影響所及,使得整個金馬炮戰局勢改觀。中共的海軍艦艇元氣大傷,再也不能從海上阻止國軍運補艦開到料羅灣,但仍靠著密集的岸炮封鎖水際及灘岸。

「轟雷」計劃——美方支援運到巨型口徑火炮

為了維持金門軍民每天700噸的糧彈消耗,國軍在9月3日以後,幾乎每天均有糧彈船在護航艦隊的屏衛下,駛進料羅灣擔任運補作業,但這時的運補還未成功。湯富翔回憶說,雖然海軍陸戰隊的登陸運輸車LVT(俗稱「水鴨子」)衝破封鎖、冒險運補,但其裝載量有限(一車載量僅兩噸半),杯水車薪不足以養活幾萬大軍,且LVT在波濤洶湧中有傾覆之虞,於是由美軍以兩棲登陸船塢(LSD)協助,配合海軍的戰車登陸艇(LCU)與機械登陸小艇(LCM),執行「轟雷」與「鴻運」的計劃。

9月中旬,為了直接有效壓制來自中共的持續炮擊,美國軍方提供火力強大的新型八吋(203公厘)及240公厘「巨炮」大炮,還有空軍F86軍刀機追熱響尾蛇飛彈至金門。

湯富翔說,「轟雷」計劃是海軍應用戰車登陸艇(LCU),各載一個八吋履帶式自走榴炮組(包括彈藥庫、人員裝甲運輸車、及榴炮本身,全部是履帶車輛),搭載於美軍兩棲登陸船塢(LSD)艦上。LSD每次可以運輸3艘載有1組8吋榴炮組的LCU到金門12浬外,然後緩緩地迎著風浪航行,放出3艘LCU自行搶灘登陸,再讓自走榴彈炮爬上海岸,就位後發炮轟擊。

由於「轟雷計劃」執行成功,巨炮多門陸續運金門守軍,加入炮戰。湯富翔回憶,此炮係當時最具威力之火炮,射程達15英里,炮彈有一人高,炮膛可以讓一個小孩出入,一門炮可以壓制敵人4門炮。12門八吋炮到位後,一個多小時的射擊中,就徹底殲滅中共40幾處岸炮,戰局在一夕之間改觀,所謂封鎖金門,也在它的威力下瓦解了。

而空戰部分,9月20日與24日美軍支援的新式武器——響尾蛇飛彈也同樣大顯神威,國軍空軍創下了31比1的紀錄,大獲全勝。

「鴻運」計劃——維持運補

與此同時展開的「鴻運」計劃,則是為了運補。湯富翔回憶說,炮戰初期,應用海軍陸戰隊的LVT和空軍C-46冒險搶運,但仍杯水車薪,乃借助美軍的登陸船塢艦,一次可運18條滿載的機械登陸小艇(LCM)、每條的裝載量55噸。

不過LCM小艇也沒有自行遠航的能力,必須依靠船塢艦載運至3海浬處,打開船頭閘門放水入塢,讓各艇自行開離搶灘,仍有中彈之險,但與大型登陸艦相比,LCU和LCM目標較小,相對中彈率低。

由於「轟雷」計劃中LCU的表現優異,當中共宣布停火後,它們開始擔負金門與小金門間戰備存量之運補任務,建立功勞。

8.23戰役奠定臺海55年和平 臺灣快速成長

10月25日,中共在射了47萬5千發炮彈後,眼見折兵損將且毫無結果,只好暫時收兵,最終金馬炮戰在中共的「單打雙停」中不了了之。之後臺灣在海峽中50多年來無空戰、無海戰的情況下,經濟快速成長,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這場中美聯手對抗共產主義的經典之戰,也從此確立了兩岸自由民主和專制極權的分治。

中間為美國支援中華民國的巨炮炮彈,兩側為中共的炮彈。(維基百科)

88歲的湯富翔驕傲說,8.23金門炮戰是繼1949年古寧頭大捷後,另一場攸關臺灣存續、且更為重要的戰役,從此中共武力進擊之意圖方始停止。「這都要歸功於全體軍民的英勇作為、軍民一心,還有統帥部的果敢決斷和英明領導,蔣介石總統於炮戰前後曾親臨金門前線。當時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的蔣經國更是到達金門次數最多的人。」
蔣介石總統親臨前線,在八吋巨炮旁。(湯富翔提供)

「以及美軍及時支援了國軍8吋履帶式自走榴彈巨炮、以登陸船塢艦解決了補給之困境,外加全世界歷史上首次使用、為中共做夢也想不到的響尾蛇空對空飛彈,使共軍喪失了制空權和制海權,皆是致勝之因素。」

勿忘在莒 警惕中共武力犯臺

1998年9月9曰湯富翔參加了臺北縣中和市中和公園落成「8.23戰役勝利紀念碑」典禮。遲來的榮耀,8.23的歷史意義總算受到社會大眾立碑和總統講辭的肯定。

金門太武山上蔣中正題詞的「勿忘在莒」碑為金門的精神地標(維基百科)

炮戰的40年後湯富翔重臨金門故地,感慨萬千,「今日金門可真是『地上美化,地下強化』。從尚義機場出來,汽車走在平坦的柏油路上,沿途綠樹成蔭,清潔幽靜,四周景致如畫,與昔日已無法相比,可說是刮目相看。」

令湯富翔印象最深的,還是參觀利用炮彈鋼片鍛造成菜刀的刀具店。「由於共軍在8.23炮戰停停打打的20年中,一共向金門島群轟擊了97萬多發炮彈,這些爆炸後的彈片散落在全島各處,居民撿拾後廢物利用,鍛製成菜刀等各式刀具,由於鋼質優良,磨成的刀刀鋒利快,這可說是殘酷炮戰中唯一對金門群島老百姓的一點小小的補償。」

1998年八二三炮戰40周年紀念,「中海」艦前艦長鄭本基(中)舉起前輪機長湯富翔(右)及前輪機官(左)的手,高呼慶功。(湯富翔提供)

1998年八二三炮戰40周年紀念,中華民國海軍司令伍世文與「中海」艦前艦長鄭本基、前輪機長湯富翔等24名官兵及眷屬歡聚一堂,當年20出頭的翩翩少年如今都是白髮蒼蒼的耆老,相見既興奮又感慨。(湯富翔提供)

走過戰火烽煙的歲月,回首8.23,湯老希望對從和平歲月裡走出來的年輕一代警鐘長鳴,「昔日火炮只能打到金門馬祖,今日飛彈卻可輕易跨過天塹,下一次『炮戰』的落彈區可能將是『臺灣後方』而非『金門前線』了。」

湯富翔說,中共一直在積極擴充軍備、發展高科技武器裝備,對臺灣文攻武嚇、對臺灣的威脅從不曾真正停止過,希望臺灣軍民對此應有所認識,「需保持高度的憂患意識,切勿漠視中共從沒有放棄武力犯臺的意圓,對未來可能蒙受的戰火浩劫應及早有心理準備,所謂『居安』必須『思危』,不能鬆弛應有的警覺,方能保住今日臺灣安和樂利的社會,共享繁榮。」

(責任編輯:hannah)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