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7月25日訊】引言:Edward D. Jamie, Jr. Funeral Chapel是深植華人社區的全面殯儀服務,他們熱愛中華文化,深諳中華傳統風俗,寧靜與尊重是他們給予逝者的終極關懷。他們將與本報共同追撫往昔,探秘名人後事。
美國西雅圖「湖景公墓」位於開比特爾山上,從那裏能眺望相距不遠的華盛頓湖的景色。這裡長眠著創建西雅圖的丹尼家族、印第安部落首領西雅圖(西雅圖城市名原由於此)的女兒安吉麗公主等。1973年華人功夫巨星李小龍葬於此後,湖景公墓更出名了,成了西雅圖的一大景點。
如果你抱著朝聖的心態來此,一代巨星李小龍的簡單墓地多少讓你有些失望。絳紅色的大理石碑,上面有他的照片、英文名字Bruce Lee以及中文原名李振藩。李小龍1940年出生於美國舊金山即三藩市,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德國人和華人的混血。他的父親給他起名李振藩(希望他有一天能名振三藩市?殊不料竟然名振全球)。幼時的李小龍身體虛弱,父親讓他練武強身,沒想到成就了一位功夫之王、世界級巨星 。
他是全球華人乃至日本、韓國人的偶像,不少華人模仿他的動作及行為,有武館「赤身、黑褲」練武。其電影《精武門》中的名句「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為華人世界所傳誦。而我們,無論是在海外、臺灣還是大陸,華人幾代人的幼年都在模仿著李小龍經典的抹鼻子、拇指朝下動作和那「阿扎、阿扎」的怪叫。
李連傑:「李小龍是我的榜樣」;
周星馳:「李小龍是我從小到大的第一偶像」。
這可不是嘴上說的,這些個華人巨星在他們的演藝生涯中都模仿膜拜過李小龍。那一雙穿著黑色老布鞋的腳,靈活的能抽老外的臉,給幾百年受夠洋人窩囊氣的華人長了不少威風。
李小龍的出現,一改「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光頭、長辮、哈著腰說OK」的形象,很多西片都把中國人作為武術高手出現,西方人以為中國人個個會打功夫,甚至到中國學武成風。
就這樣一個百年偶像、世界巨星,英年在香港猝死,至今死亡證書上仍寫著「死因不明」。再加上他的兒子李國豪也死於片場「道具槍」下,傳奇色彩濃烈。一時間武鬥內傷、毒殺陰謀論詛咒等風生水起。 我們不想傳揚江湖流言,只想逝者安寧,借報紙一角,節選李小龍妻子蓮達一篇追悼文,幫著大家瞭解這位巨星生前生後事:
「唯有寬容、忍耐、率真,才能獲得觀眾的愛,啟迪他們的想法、感受以及自覺。人的心靈是很奇特的,給得越多,所得也越多。當然,去愛一個人既不是期待,也不是施捨。如今回想,我發覺李小龍曾在精神上給予我太多的鼓勵。我和他的婚姻生活雖然只是短短十年,但他留給我的是生活中極重要的判斷力、生命力以及決斷力。我們的兩個可愛的孩子,也都承襲了他這種精神。」
「不過,李小龍卻沒有把他自己完全地交給任何人,甚至是我。他知道他想要完成一些甚麼,他的一生就將花在那些事情上。而且,為了要完成那些事情,他也具有必要的能力、創造力以及無窮無盡的精力。過去他難免也有抉擇的痛苦經驗,但最後還是發現自己的目的在於成為一個演員,透過電影來表現自己。當然,他也具有完成此願所需的洞察力、獻身、勇氣、忍耐以及偉大的愛情。在他喜歡講的話中,有『光是知道是不夠的,必須要加以應用。』『光是希望是不夠的,非去做不可』等話。李小龍一向不坐等機會,而是自己去製造機會。他把自己樣樣要比別人好視為一種義務。」
「他的目標不在富有或成名,而在於完成高品質的工作。雖然工作完成後而獲得財富和聲望,但那只不過是副產物而已。但要堅守原則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他為了要成為一個有自我主張的演員,把全副精神都灌注於工作。李小龍絲毫沒有偏見,與所有不同人種、宗教、階層的人之間都搭上了橋樑,就像對我一樣,跟他有過私人交往,一齊分享過人生的人來說,他也許會永遠變成我們的一部份。他深知自己的能力和創造力,而過的是每天均以事實證明這一點的生活。他的三十二年是充滿了生命力的人生,要比活了兩倍長的人更有所創造,更值得滿足。一個人充滿生命力而生活時,對死是不感到懼怕的。我相信他自己走過的是正直的人生而安息在平靜中。李小龍並不希望我們為了想念他而哭泣,他只為我們能夠從他那裏學到如何辨別是非而高興。」
「我願意在這裡對他表示敬意,給他所應得到的讚美。」
(責任編輯: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