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7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國立故宮博物院即日起至11月24日展出「順風相送—院藏清代海洋史料特展」,院長馮明珠11日親自為立法院院長王金平等貴賓導覽,10日則為金門立委楊應雄、馬祖立委陳雪生等嘉賓導覽,細說「順風相送」特展的歷史脈絡,娓娓道出清代海上爭霸史。
「順風相送—院藏清代海洋史料特展」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了大量的海洋史料,其內容包括了各種清代沿海海圖、帝王詔令、各地督撫奏報和帝王硃批、記載海防相關制度的官書與各種傳聞或親歷域外的檔案,以及百年前部分西方媒體對於中國沿海的報導。這些文獻和輿圖充分反映出清代海洋與政治、社會的密切關聯,以及清代海洋事務的多元性。
特展共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為「萬里海防」,透過圖籍文獻,講述帝王的海洋觀,並以水師、砲臺和海洋人才等主題,勾勒清王朝的海防視野和規模。第二單元為「七海揚帆」,以介紹海船和海上爭霸為主。第三單元為「殊域周咨」,講述國人對於域外奇風異俗的認識,以及清代與各藩屬之間的朝貢貿易關係。第四單元為「移風變俗」,講述沿海城市的發展和沿海各地宗教、商貿、漁鹽之利的種種社會生活。
國立故宮博物院再現同安船
臺北故宮結合科技 再現清代同安船
馮明珠表示,東亞季風,通常是夏至後七、八、九月的西南季風和十、十一月的東北季風,在季風吹拂下,船隻仰賴風帆,到各地進行貿易。唐宋以後,東亞的貿易活動日漸暢旺活絡;季風既是船舶的動力,也是經濟的動力,更是文明的動力。清代航行於東亞的船隻,為祈求航行的順利,船尾多書有「順風相送」四字。
馮明珠指,鑑於「同安船」對渡台先民和鞏固大清海防的重要貢獻,特別展出二十比一的「集字號大同安梭船模型」,該模型是經過〈再現‧同安船〉專案小組爬梳故宮院藏之《集字號大同安梭船圖》和《一號同安梭船圖》及相關史料,復原了19世紀中葉以前東亞海域的同安船模型,且特地於基隆實地下水測試,製作精緻細膩。
她介紹,「同安船」是19世紀中葉最具代表的中國戰船、海盜船及商船,它曾叱吒東亞海域,直到西洋船堅利砲東來。另外,故宮國寶「右旋白螺─定風珠」,這是達賴五世進貢給順治皇帝的禮物。乾隆皇帝將此物交給大學士福康安,保他平安渡海來台,因此這枚右旋白螺又稱「定風珠」。當時船隻渡海通過「黑水溝」(現稱為台灣海峽),是極其危險的,因此船上有「定風珠」,渡海就十分平安。
王金平表示,自己是同安人,深感同安船歷史故事的趣味。他於觀賞《巡閱北洋海防圖》時提問:「圖上所繪軍艦有多少噸?」答案是3,000噸的「海晏號」。
楊應雄觀賞時說:「在明清兩代,當時有句話:『無金不成同』,金門縣至今仍有同安渡頭。」他表示,金門和同安歷史關係密切。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