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人民幣淪為朝鮮的「寵兒」是驕傲還是諷刺?
【大紀元2013年06月09日訊】近日一則來自大陸的新聞說,朝鮮政府在2009年更換貨幣後,人民幣和美元等外匯在朝鮮廣泛流通。其中,人民幣尤其受到朝鮮民眾的歡迎。一時之間,中國的幣種成為了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貧窮國家之一——朝鮮的「寵兒」。
照理說,一國貨幣遇到如此熱情的追捧是值得高興甚至倍感驕傲的。然而,追捧的主體若是來自遍地是難民、百姓生存艱難的貧困國家,那麼這樣的追捧會立馬變成一種苦澀的嘲諷,完全喪失了值得彰顯的驕傲和成就感。那麼人民幣究竟從幾何時起,又是如何淪為朝鮮「新寵」的呢?
此問恐怕要從兩國政府共同堅守的意識形態以及相互間的利益關係談起。自共產主義陣營在世界範圍內開始土崩瓦解之後,中共與朝共這兩個難兄難弟在絕望之餘,仍然打著「共產」的旗號,力求將專制集權進行到底。不管百姓死活,只顧專制集團謀求私利,目睹滿目瘡痍,餓殍滿地,卻高唱社會主義讚歌是他們共同的本性,打擊建立在民主制度之上的資本主義與自由經濟,尋求「共產主義」在世界上的霸權與強權是二者共同的目標。為了實現各自的政治經濟利益,中朝兩國政府拉起了團結之手,維持著表面上互惠互利的繁榮。因此,儘管美元的價值遠高於人民幣,然而中朝之間這種心照不宣的關係成為了人民幣、而非美元在朝遇熱的幕後力量。從人民幣在朝可購買「配給之外的食品」就可見朝鮮政府是如何對其授予特權的。
除此之外,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也決定了其受歡迎程度要遠勝美元。這裡的「實際購買力」並非指用人民幣在朝鮮購買的東西比美元更多,而是朝鮮民眾在購買物品時,若用人民幣則更為方便和直接。
在朝鮮的外匯「黑市」中,1人民幣可兌換1200朝元,1美元可兌換7320朝元。如果大米、雞蛋、白菜的價格用美元來定價,恐怕需得倒騰換算半天才能找到合適的零錢來支付。若是欲將朝元換成美元以求保值,那麼普通民眾不知要存多久才能換得1美元?在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都難以滿足的朝鮮,又有多少人會有意願和經濟實力來存美元保值呢?這樣看來,人民幣與朝元之間並不誇張的距離倒是讓朝鮮百姓平添了些許便利和實用性,人民幣在朝鮮如此大受歡迎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然而,低頭看朝鮮,再放眼望世界,我們似乎很難在朝鮮之外再找到另一個使人民幣同樣大受歡迎的消費勝地。歐美國家自是不必說,就連自產自銷的中國也未必能讓老百姓對人民幣擁有這般高漲的情緒。從中國大媽斥巨資購買黃金到工薪階層用血汗錢躋身樓市,中國民眾從權貴階層到普通百姓,似乎人人都在想著如何能讓手中的人民幣不貶值。「錢會越來越不值錢」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共識。街頭巷尾,白領婦孺,大家競相熱議如何買房保值,能否通過購買實物黃金,私下兌換美元來規避人民幣的不穩定因素等話題。可見,人民幣在中國不但沒有受到熱捧,反而引來了眾多質疑和恐慌。
老百姓尚且如此,政府官員對人民幣的信任度更是崩塌已久。「裸官」一詞的出現本就是對中共所鼓吹的中國盛世最大的嘲諷。他們不僅將人民幣換成美元、歐元,並存入歐美發達國家的銀行,就連房產投資都在向西方國家轉移,且妻兒、父母甚至連同自己的身份也都轉入別的國家。很顯然,中共體制下的這些官員早已將自己的前途、希望與中國未來的經濟前景割裂開來。換而言之,他們根本不再相信自己治下的中國能為自己乃至眾多民眾帶來繁榮和希望。那麼,作為在中國充斥著泡沫與政府強制干預的市場中所流通的貨幣——人民幣又能給中國人帶來怎樣的希望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就在不久前網絡上曾爆出,在通貨膨脹的壓力下,當前的人民幣面值已經無法滿足日益高漲的物價水平,於是政府已在計劃增印更高面值的人民幣。也許有一天,當500、1000,甚至5000面值的人民幣在市場上流通時,朝鮮人民便不會再有今日對人民幣的這般追捧和熱情。也許到那時,他們會緊握中國人民的雙手,感同身受的真正的將中國人當成自己的難兄難弟,共同傾訴身處共產主義國家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