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探空八號火箭飛試成功
【大紀元2013年06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台北報導)中華民國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國家太空中心)6日舉行探空八號升空記者會,探空八號於5日下午3時整在南部九鵬基地發射升空,完成過氧化氫單基推進及科學儀器回收艙2項科學實驗,這對於台灣發展衛星推進系統和回收平台的關鍵技術有突破性的幫助。今年底預計再進行探空九號電離層實驗,明年中將進行探空十號增溫層與電離層耦合研究。
探空火箭為航太科技研究利器
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陳良基表示,這次探空八號科學實驗合作伙伴包含產官學研界,主要提升台灣自主研發的關鍵技術,其中成功大學、中央大學有多位學生參與研製科學酬載儀器,可見台灣太空科技未來希望無窮。
國家太空中心探空八號火箭飛試所搭載的2項科學酬載儀器,包括太空中心和成功大學主導研發的過氧化氫單基推進系統,以及由中央大學設計製造的科學儀器回收艙,2節式的探空火箭則由中山科學研究院所提供。探空八號火箭飛試成功所獲得的實驗數據資料,將進一步分析驗證,做為未來持續設計改良的重要參考。
探空八號火箭飛試成功
探空八號火箭於發射6秒後第一節完成燃燒推進及火箭脫節,12秒時點燃第二節火箭,43秒時第二節燃畢,約58秒時執行鼻錐罩的開啟。從90秒到165秒飛試期間執行過氧化氫單基燃燒推進的試驗,主要包括脈衝行程及持續燃燒推進的2種實驗組合。推進器實驗之後,火箭藉由慣性繼續爬升,於270秒時到達約279公里的最高點。
當火箭回降到155公里高度時(約發射後448秒),啓動分離機制,此時火箭前端的回收艙與火箭彈開分離,形成2個自由落體的飛行狀態。火箭本體重返大氣後,經翻轉成火箭前端朝下的飛行姿態落入海中。分離後的回收艙於下降過程中,高壓氣體推進器執行滾轉控制實驗,隨後逐漸減速至適當速度並執行開傘程序,在回收艙落海後,空軍海上搜救S-70C直昇機由綠島起飛,進行搜尋與回收作業,但受天候、海象、長距離及搜尋時間的限制,經努力還是未尋獲回收艙。
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研究所特聘教授趙怡欽表示,過氧化氫推進器乃採用完全由國內自主研發的綠色環保推進技術,亦將運用於福衛七號自主衛星上。
負責回收艙計畫的中央大學機械系副教授江士標說,回收艙實驗任務雖無法完全成功,但發展回收艙的飛行技術重要。他舉例,當直昇機飛行員因飛機故障掉到海裡,在目前還沒有好的方法搜救,但可以藉此技術搜救,「如果我們把這個開發好以後,我們可以搜救到回收艙,我們的飛行員就可以搜救到。」
(責任編輯: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