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上網去搜尋資料,無意看見一篇「蝴蝶貼畫」的特展報導,敘述1960至1970年間台灣早期,自然生態產業發達,大量的蝴蝶資源發展出「蝴蝶貼畫」,外銷至歐美各地賺取外匯。讓原本生命短暫的蝴蝶,延展出無限的生命價值,創造出恆久美麗的藝術品項。
這位提供畫作的展出人,多年前是美術系學生,跟著同學們加入「蝴蝶貼畫」的打工行列,以此作為謀生工具,怎道後來結束打工生涯,卻捨不得將畫作賣掉,無意間便將這批成品保留下來。這使我意外想起,當時就學於藝專工讀時,我也有一段時間恭逢其盛,參與過這種「蝴蝶貼畫」的製作經驗。
說起半工半讀時,經常會轉換不同的工作,主要是「課業優先、工作其次」,絕對不能本末倒置。分析當初加入「蝴蝶貼畫」製作,主因是工時彈性,而且論件計酬,收入在當時對工讀生的我來說算很高的!且因為是「貼畫」,所以作品的材料並非顏料,而是使用那些五顏六色、鮮豔奪目的蝴蝶標本!這些色彩瑰麗的蝴蝶標本由專門捕蝶的人供應,也有向國外供應商買來的。當時台灣的生態環境尚未改變,猶有「蝴蝶王國」美譽,就算大量捕捉也不致影響生態繁衍。
這些美麗精緻的藝術加工品,必須找具有美術素養的工讀生,來完成層層手工的貼圖過程。所以,在工作環境裡遇見的同事,都是就讀於美術或美工領域的朋友。貼圖作業時必須戴口罩,運用細小的鎳子、剪刀、人工樹酯小心黏合,更多時候須靠手指撕取蝶翅,以大塊豪邁的堆疊,貼出色彩間的光影明暗或對比變化,所以蝴蝶標本皆以色彩分類,收集在不同的紙盒裡方便取用。
「蝴蝶貼畫」也稱為「蝶翅貼畫」,圖稿藍本多是介紹台灣的名勝古蹟,也有世界名畫、或國外有名的景點,因此貼出來的畫作內容,十之八九讓人一看便知。但是「貼圖」不似畫圖,就算拿在手裡參看的圖稿是相同的,但透過每個人不同的美感經驗,蝶翅堆疊的繽紛色彩,所呈現出來的「蝴蝶貼畫」,絕對不會完全一樣,每張貼畫都是獨一無二的傑作!
這樣的「蝴蝶貼畫」基本具有「油畫」質感,色彩鮮明、濃郁、十分厚重;也像中國的「亂針刺繡」畫,圖案層層堆疊顯現出美麗的立體感。最特別的地方是,「蝴蝶貼畫」近看不覺得怎樣特別,或許還有些零亂;一旦拿遠了看時,是因為距離產生了美感吧,圖畫生動、色彩飽和,讓人完全看不出來竟由「蝶翅」構成,而是令人歎為觀止的傑作!現在回想起來,就是越看越美、讓我愛不釋手!雖然喜歡,但我還是捨不得花錢買一幅自己的「蝴蝶貼畫」作品當紀念,不然現在就能以圖為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