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已經成了例行公事,每一回,小侄子回來探視身為爺爺、奶奶的雙親,二老總要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聽話,別讓父母、老師生氣!小孩子單純直接、漫不經心,總是輕言寡信,常常在第一時間就慨然允諾,逗得一伙人呵呵大笑、開心不已……
說話,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藝術,大概沒有人會反對。《聖經.箴言》中指出「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那麼,聽話,也大有學問,既要「能聽」又要「會聽」,展現的是一種不凡的修養與智慧,應該也會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可與贊同。
最瞭解言語藝術的所羅門王說:「言語多,就顯出愚昧。」又說:「愚昧人若靜默不言,也可算為智慧;閉口不說,也可算為聰明。」可見說話合宜不容易,不當說話的時候能不說話更難。而在這個標榜自我、展現自我的時代,許多人自以為是、好為人師,一開口便誇誇其談、欲罷不能,因此,能「聽話」、會「聽話」,更屬百裡挑一、難能可貴了。
那麼,要如何才算是能「聽話」、會「聽話」呢?首先是用心聽:「我們天生以為自己有耳朵會聽,但用心聽、用腦子聽,和只用耳朵聽,差別很大。」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這麼詮釋。當別人在說話時,不插嘴、不妄斷,在讚美的話語中聽到鼓舞,在批評的言詞中聽到提醒,能理解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像這樣才算是聽話。
第二是全面聽: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唐太宗和魏徵論明君與昏君的故事,關鍵就在這裡──「兼聽廣納,慎終如始,則善矣。」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如果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另外,「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才可免於偏頗、獨斷。
雨後的夏夜,充滿清涼、舒適的氣息。吃過飯,也用過點心,父母親和小侄子,又再度忠實的演出「聽話」的劇情,兩造都信手拈來、駕輕就熟,為這假日的天倫歡聚增添不少樂趣。一旁的我,私下斟酌著──關於「聽話」這一課,要學習的,還多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