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教養方法

陳姝伶:孩子聽話,應該這樣教 (二)

【大紀元2013年06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岳、蕭可洛杉磯羅蘭崗報導)父母多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乖巧,華人家長更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可是有的家長發現,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反复說,孩子反复犯,或者家長感覺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可是孩子卻不領情?種種情形讓家長頭疼。著名兒童教育專家陳姝伶博士表示,這很多情況只是因為父母沒有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如果家長能夠了解到孩子的心理世界,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成為「聽話」的好孩子。

5月28日,陳姝伶博士專程從北加州趕到南加州羅蘭崗紐約人壽廖彬淳大樓,為現場約50位家長做了2個多小時的親子溝通免費講座,並贈送書籍。陳姝伶博士畢業於台大社會系社會研究所,1991年在Oregon大學取得幼教博士學位,著有「教出這樣的好孩子」一書。

快樂和成績可兼得

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陳博士不希望家長把孩子引導為一個只把成績作為學習目標的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引導孩子明白「學習的過程重于結果」這個道理。並非不重視結果,而是在重視結果的同時,也要注重過程。如果很快樂的帶著興趣學習,學習效果一定不會差的。

陳博士舉了一個反例:曾經有一個女孩子,在經過艱辛的高中學習後,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但是在那一天,她自殺了。她給父母的遺書裏寫到:「你們要我做的我都幫你們做到了」。這是一個怎樣的悲劇!這個女孩誤以為,父母督促其學習是為了他們自己的面子,在壓力下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

聰明的家長會明確的讓孩子知道,他們今天的努力是為了自己的將來。家長在日常生活講話中最好也注意一下細節,比如,有些家長對孩子說:「你幫我把這口飯吃下去。」這其實就是讓孩子誤認為自己是為父母而活著,與教育的目的正好相反。

一定要使孩子明白:他/她在為誰努力

督促孩子學習時如何避免其產生逆反心理?陳博士拿自己的孩子舉了個例子。

兒子5歲時學彈鋼琴,按鋼琴老師要求,每首曲子彈5遍,陳博士沒有監督過他。有一天,孩子過來講:「媽媽,我今天每條曲子彈了10遍,你高不高興?」她就說:「我高興,我是為你高興,因為這樣你會進步更快。」

孩子長大一些之後,陳博士繼續問他:「你知不知道你把鋼琴彈好後,最受益的人是誰?」孩子回答:「是我呀。」陳博士故意接著問:「還有誰呢?」孩子答不上來。「最受益的就是你將來的家人,你將來的太太,你將來的孩子……其實媽媽是最『可憐』的,因為你剛開始學彈鋼琴的時候,那些不成曲調、吱吱呀呀的,都是媽媽在聽。將來你彈好了之後,那些優美的旋律是你的太太在聽。所以,為了你將來的幸福,你也要把鋼琴學好呀。」

輔導孩子功課不是頭疼事

輔導孩子做功課可能是一個令家長非常頭疼的問題。陳博士建議:家長在輔導孩子做功課時,儘量不要直接給答案,可以適當的給孩子啓發,但要儘量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决,讓他感受到通過自己思考而解决問題的那種快樂、成就感,從而培養其更濃的學習興趣。

有些孩子寫家庭作業,字寫的有些歪斜,在這一點上,建議家長不要上來就批評。陳博士表示,孩子愛玩不喜歡做功課,這是天性可以理解,但他已經把功課做完了,這時應該首先對他的這種責任感加以鼓勵。如果在這個時候,家長責備孩子字寫的難看,或者挑其它毛病,孩子會難以接受,產生逆反心理,就更加不願意做功課。所以建議家長把功課裏面的亮點圈出來,哪怕只是很小的亮點,也要拿出來作為孩子的成就,表揚他,鼓勵他繼續按照對的做。這樣孩子就會對功課保持興趣。耐心的、循序漸進的態度可逐步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並逐步改掉缺點,從而良性循環。

有一個具體問題:孩子做功課時,家長要不要陪著?陳博士建議,剛開始家長應該陪著,通過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做功課,讓孩子養成習慣。一段時間以後,家長就應該逐漸抽身,最後完全放手。

要讓孩子覺得你很愛他

在培養孩子的自信方面,陳博士有兩點建議。一個是,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你愛他。應該說,沒有家長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是否真的感受到了呢?另外,什麽時候孩子感受家長的愛最强烈呢?就是當他在犯錯的時候,家長那種寬容的態度。

孩子打翻了牛奶瓶,你怎麼做?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科學家,他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得了大獎。別人問他為何能取得這麽大的成就,他說這得從他童年時代講起。

在他4歲時,有一天,他打開冰箱要把牛奶拿出來,可是手一滑,牛奶瓶掉下來,牛奶流了一地。媽媽看見之後,沒有生氣,相反說:「哇!從來沒有看見這麼大的一個牛奶池,你想不想玩?」孩子說想,然後就在有牛奶的地方蹦跳起來。等玩累了,媽媽說:「好,既然你已經玩夠了,那麽現在我們應該把它擦乾淨。」這是告訴他,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他和媽媽一起把地上的牛奶擦乾淨之後,媽媽沒有就此打住。「剛才牛奶瓶從你手裏掉下來,牛奶流了一地,都浪費掉了。你之所以犯這個錯誤,是因為你不知道怎樣才能把這個瓶子拿緊。那麽現在,我們一起到後院去練習。」于是媽媽帶著他,在後院用空瓶子練習怎麽把它抓牢,保證瓶子不會再從手中掉下來。

這個故事告訴家長:孩子犯錯並不可怕,是可以改正的。家長對孩子錯誤的處理態度,影響著孩子自己將來面對錯誤的態度。孩子天生是一張白紙,並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當孩子犯錯時,家長是一面鏡子,要用寬容的態度,讓他感受到自己的愛,才能真正讓他感覺到自己可以改正錯誤、可以再繼續學習,這樣他才能學會喜歡他自己,從而培養出更強大的自信。

我們都讀過拔苗助長的故事

曾經有一個孩子,不論讀什麽書,讀後寫感想的時候,總是三句話:太有趣了;太好笑了;我非常喜歡這個故事。爸爸看過這本書之後就說:「這裏面不是還有很多其它的意義嗎?比如說,人不能說謊話等等。」就命令他重新寫感想。可以想像的是,家長在那裏氣呼呼的說,孩子在那裏掉著眼泪寫,最後的效果一定好不到哪里去。

後來,這位父親來請教陳博士,陳博士建議他先放放手,在這個問題上暫時不要太心急。結果,一個星期之後,這個孩子自己的讀後感被老師評為A,雖然還是類似的那三句話。因為老師知道,以孩子這個年齡段的能力,如果讀後感寫的很多,那一定不是他自己獨立完成的。

如果父母總是幫忙,其實等于給了孩子一個信息,即不相信孩子自己能做好,不相信孩子有能力。這樣的孩子怎麽會有自信心呢?所以父母一定要肯定孩子的亮點,從而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