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容:讓財富流向哪兒
【大紀元2013年06月01日訊】在東西方的歷史上,出現過很多的大富翁大富豪。比如被孔子稱為「瑚璉之器」的子貢,被後世譽為儒商鼻祖,並留下「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格訓警於後人。春秋末期的第一富商范蠹,《史記》記載范蠹「累十九年三致金,財聚巨萬」。在西方的富豪中,羅斯柴爾德家族,摩根家族,杜邦家族等幾乎都是富可敵國。
在查看一些典籍時,也看到古代華夏富庶的程度。《漢書》記載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3年)皇帝賞賜黃金高達100多次,而《後漢書》記載的東漢(公元25~189年)皇帝賞賜黃金共9次,兩次賞賜的黃金數量共約為92萬斤。漢武帝賞賜大將軍衛青,一次就賞了二十萬斤黃金;王莽晚年為迎娶皇后,就花了黃金三萬斤;唐高祖李淵犒賞秦王李世民的戰功,一次就用了六千斤黃金。時光流逝,回首看看歷史文集的點滴,字裡行間透露的巨大財富,使人驚訝之餘,也不禁疑問:那麼多的財富流向了哪兒?
這些眾多的財富,隨著朝代的更替,戰火,天災人禍等因素,逐漸悄悄的隱匿。財富匯聚時,人們可見衣衫錦繡,高樓大馬,金銀珠寶隨手拈來。財富散盡時,有形的金玉綾羅綢緞也無情的消失。所以千百年來,在人類形成了財富「生帶不來,死帶不去」,但人人都在嚮往和追求的戲劇畫面。
財富在世間的表現,或許真的就如同佛家所說,那只是人前幾生樂善好施吃苦積德得到的福報。以這一角度來看,那麼當人享盡福報後,財富自然的離開。所以司馬光在看盡人間榮辱繁華後,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歷史記載,宋朝著名的宰相范仲淹,年少時家境窮寒,儘管生計艱難,但范仲淹心記救濟眾人之願。這一心願一直完好的保留著,直到他做宰相後也沒有中斷。為了贍養貧寒孤寡老弱,范仲淹便把自己全部的俸祿拿出購買了蘇州的南園和義田。一天,偶然聽到風水先生說,這座宅院非常好,後輩必出公卿。范仲淹想,既然宅院能使後輩顯貴,就不如改成學堂好了,蘇州人的子弟在此接受教育,若真能興旺顯達,豈不美事一樁?於是,范仲淹捐出宅院作為大眾學館。人的美好心願,不願獨佔風水之寶,而是和大眾分享,使更多的人從中受益,蘇州人的很多子弟,不僅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范仲淹的四個兒子深受其父的影響,個個秉持道德操守,而且個個仕途顯貴,官至公卿侍郎。范仲淹做宰相時所得的俸祿,也都進行救濟給需要幫助的黎民百姓。因為范仲淹生平極為節儉,以致死後范家連喪葬的費用都不夠。
顯貴的宰相很睿智,為國效力得到的俸祿,卻不事累積,而是把財富送給急需的百姓,也把生命最珍貴的財富「德」留給了家族的世世代代。據說,因為范仲淹秉持”種陰德”的財富觀,所以,范仲淹的子輩孫輩曾孫輩一直延續到800多年後,依然還有范家後輩之孫享受祖上留下的福德。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後代無憂,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的古訓:「立榮名不如種陰德」去做,就會找到保留財富不散的最好辦法,也真的會使後輩享受福澤之美。
另有一段故事說,元朝時,成吉思汗的軍師耶律楚材,憑藉縝密睿智的軍事才能,幫助元太祖和元世祖制定了很多的軍事決策。由於成吉思汗四處征戰欲極嗜殺,所以耶律楚材以善言辭勸諫成吉思汗不要殺戮,而他制定的軍事決策,又多以救全百姓為重,因此很多的軍事策略繞過了殺戮的鋒芒,使無數的百姓在無情的戰爭中得以保全和救脫。耶律楚材做宰相時,依然身著布藝飲食粗淡,儘管元朝時事常年征戰,權欲武力的氣息四處瀰漫,但是這位宰相利慾之心極為淡泊。
史載,元軍攻破燕京時,眾多驍勇猛將都到庫裡收取金銀財寶。耶律楚材卻只是吩咐將庫裡剩下的數十擔大黃(一味中藥材),送到軍營備用,誰也不知當朝宰相要那麼多的大黃何用。後來發生了瘟疫,數十擔的大黃全都派上了用場,以大黃治療瘟疫,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眾人無不嘉讚宰相的博學和先見之明。當眾將看著眼前成堆的金銀珠寶,得意忘形時,耶律楚材以使心中的財富,流向了對黎民百姓的關照與呵護。這位沒有給子孫留下任何積蓄和財富的宰相,卻為後輩種下了厚厚的蔭福。後世子孫數代做宰相的,竟高達13人,家族顯赫富貴子孫。
歷史的故事,總有它特別的韻味,透過凌亂的萬象,找到一條盡善盡美的線索,推延下去福益世代眾生。古老的財富觀,使我想到曾經看過的一篇報導,世界巨富巴菲特和比爾-蓋茨提倡百年後把累積的財富全部捐獻,此舉曾得到40多位大富豪的積極相應。國際巨星周潤發也非常贊同:「(我)所有的錢都不是我的,只是我賺回來的,並不代表我要永遠擁有!如果我死會將99%財產捐出,臨走時甚麼都不想帶走。」在他的眼中平淡是福,平實的財富觀,也猶如他主演的電影一樣,盡顯《英雄本色》。
財富滾動在這個世界的各個角落,但是一切都過去之後,人們開始冷靜和思考,產生出很多的人生領悟,金錢物質財富並不能代表一切,比之更重要的就是人生的價值,提升心靈和尋找生命的回歸。看看歷史古訓,心中展開更遼遠更繁華的境地,那不是浮華驕奢之地,而是盡心盡力的思語,讓財富流向哪兒?以至誠感恩之心頂禮,把心中的財富流給後世,流向更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