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5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科學」二字讓人聯想艱澀難懂、無趣,但研究顯示,透過課程設計及動手做,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的優雅與美感時,不只能提升學生正向思考、學習興趣,還可培養科學探究能力。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林煥祥29日指出,學生現在科學能力很強,但注重學生學習成就(成績)的同時,不要忘了培養學習興趣。
林煥祥及教授洪瑞兒組成研究團隊,以高市一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包括17位平地原住民學生及14位資優生,另外隨機抽57位學生(不含原住民)當對照組。
研究發現,參加實驗的原住民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明顯優於未參加的學生。而鼓勵發言教學方式及有資優生充當楷模,也顯著提升原住民學生「自我滿足」、「自信心」、「樂觀」、「相互欣賞」四面向。
洪瑞兒指出,一般原住民學生認為別人看不起他,實驗進行2、3年下來,原住民學生從被動到主動,從完全沒自信到很有自信,成績在進步,甚至希望繼續在科學領域深造。
原住民學生很樂觀,但有些資優生因追求完美很不樂觀。在功課和探究能力上,資優生當原住民學生的楷模,但樂觀方面則是原住民學生當資優生楷模。雙方都有幫助,都在進步。
雖然有教師反應:「你們的方法很好,我們做不到。」洪瑞兒認為,沒受過訓練、沒時間及考試引導教學,造成教師目前的困境,但「在這種情況下要慢慢推動,如果沒推動就是在原地踏步。」◇
(責任編輯: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