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中國繪畫選粹特展 台北故宮展出
【大紀元2013年05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台北報導)國立故宮博物院正展出「造型與美感-中國繪畫選粹 」特展,展期至6月25日止,展出宋、元、明、清的人物畫、花卉翎毛畫及山水畫。
據故宮博物院介紹,人物畫的典範在六朝至唐代(二二二~九0七)間,經由顧愷之與吳道子等人逐步奠定。山水畫典範的成形約五代(九0七~九六0)之時,而且寓含著地理區域特質。例如荊浩、關仝畫出北方山水風貌,而董源、巨然則有江南水鄉山水的特色。在花卉翎毛畫方面,四川的黃筌與江南的徐熙也形成兩個不同的典範。
宋代(九六0~一二七九)山水畫中的范寬、郭熙、李唐都在既有的典範基礎上推陳出新,成為新的典範。此外,宮廷畫院在宋代藝術帝王的倡導下形成空前盛況。當時的畫家講究對自然的觀察,並添加「詩意」以增強繪畫的內涵與意境。對實物的興趣促成了建築、船車等以器械結構為主的繪畫類型,使其在十一世紀後躍上繪畫的舞台。詩意的強調,則於南宋時期發展出書法、詩文、繪畫三者互相搭配的冊頁精品。
在元代(一二七九~一三六八)文人畫由趙孟頫、元四大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等人以復古為標的。因復古而有更為多樣的各種風格表現。這些風格逐漸成為繪畫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典型,在明清以後維持著持續的影響力。
明代(一三六八~一六四四)以後,不同地區的風格特色,成為藝術發展脈絡中的重要環節。蘇州的「吳派」從元四大家那兒變出優雅的文人風格,以浙閩畫家為主的「浙派」則自宮廷繪畫中脫胎,將南宋的典範變成粗放的水墨。松江的董其昌與稍後的王時敏、王鑑、王翬和王原祁等人又接著在對古代典範的「集大成」中,以筆墨再造自然,形成影響深遠的「正統派」。
清代(一六四四~一九一一)帝王在推崇「正統派」作風之餘,也包容歐洲傳教士所帶來的西洋畫法,立體與透視成為對古老典範的新詮釋。宮廷之外的揚州則有標榜著「怪、奇」的一批畫家。他們的筆墨與形象,成為後世追求變革的典範依據。
宋 李唐 炙艾圖 軸
此幅畫行腳醫生治病情形。病人齜牙咧嘴痛苦難耐,醫生正設法以炙艾法將其膿引出。在畫家巧妙的安排下,每個人物皆有出色的演出。 本幅的衣紋以中鋒細勁之筆,即是所謂的「釘頭鼠尾」的描法,表現出鄉村百姓粗布衣裳的質感。在六人稍嫌誇張、詼諧的神態下,將鄉間生活描繪得栩栩如生。〈炙艾圖〉在用筆用色承襲宋代寫實風格,是南宋院畫中寫實風俗畫中之傑作。
宋 李迪 風雨歸牧 軸
李迪,生卒年不詳。錢塘人,為南宋孝、光、寧宗(1162-1224)畫院畫家,曾任祗侯。擅花鳥、竹石、走獸,畫風寫實清新。 畫蘆岸柳堤,兩個牧童遇雨趕牛返家的情景,牛隻與人物的動態相互呼應,富戲劇張力。用淡墨暈染,在畫面上罩了一層迷濛的煙霧,表現風雨的晦暗陰沈。以中鋒為主,葉細如針,濃淡相間,繁而不亂;牛腹以墨渲染,再絲出牛毛硬挺尖細的質感,具南宋典型風格。
宋人 卻坐圖 軸
此畫描繪漢文帝時史實。一日文帝偕后妃同遊上林苑,中郎爰盎當面勸諫,指出慎夫人不應僭越妃子身分坐於帝王身側。畫中繪花園一角,帝后並坐,慎夫人則不願就坐。文帝端凝傾聽爰昂上諫。全圖突出君臣互動,亦表現宮廷中各安其位的理想倫理秩序-皇帝虛心納諫,臣子據理進言,后妃行止合禮,堪為後世典範。此畫描繪人物的線條流利簡潔,樹石的刻劃也嚴謹精工,推測與南宋宮廷畫風相近。
元人 畫四孝圖 卷
「四孝圖」描繪故事四則,以圖文相間的方式表達。第一則述王武子之妻割股作羹湯,治癒婆母寒疾;第二則述三國陸績因其母好食橘,乃於進謁袁術席間,懷橘以奉母;第三則述晉王祥為母病中思食鯉魚於冬月,而至江上臥冰求鯉;第四則述後漢曹娥之父溺斃江中不得屍靈,至娥投江,三日後方抱父屍出。是皆孝心感人之事蹟,卷末並附李居敬四孝圖序,論孝之精義。通幅人物,以勻稱之線條為主,細挺而有力。
元 吳鎮 清江春曉 軸
吳鎮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梅沙彌,浙江嘉興人。生於至元十七年(西元一二八○),死於至正十四年(西元一三五四)。與黃公望、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大家。 梅花道人山水學自巨然,受巨然影響很大。本幅以長披麻的筆法皴畫山石,筆力圓勁。漬染多用淡墨,清淡雅逸。畫樹木、屋宇、人物用筆粗壯,筆鋒微禿,雖每一筆並不緊密連接,但意趣已足,也許是畫法中的「意到筆不到」,並且全幅具有豪邁的氣勢。
元 王蒙 谷口春耕圖 軸
王蒙(西元一三0八-一三八五年),浙江吳興人。趙孟頫外孫,自號黃鶴山樵。與黃公望、倪瓉、吳鎮並列元四大家。 畫中描繪崇山峻嶺中的谷口田疇,山石用董巨皴法,但構圖已不似他早期作品般保守穩定,畫家正嘗試在狹長畫幅中追求堆疊組合的變化。不過,皴法尚未發展為扭曲蠕動的牛毛皴,空間結構也還未大膽的從自然景象中解構,應該是早於〈青卞隱居圖〉的四十至五十歲間的重要作品。
清 赫達資 畫麗珠萃秀 冊
此冊十二開,各有籤題,描繪西施、秦羅敷、秦弄玉、漢李夫人、卓文君、蔡文姬、吳麗居、壽陽公主、木蘭、公孫大娘、紅線、紅拂女等女性人物。畫家題為赫達資,推測為院畫家,但其生平不詳,畫風則繼承焦秉貞仕女樣式。左幅是文臣梁詩正於乾隆三年(1738)抄錄古人詩句,或直接、或間接應和著畫面所描繪的女性事蹟。畫面雖是宮苑仕女圖式,但若對照詩句,多流露出頌讚不同婦德的寓意。
清 王原祁 秋山圖 軸
原祁(1642-1715),字茂京,號麓臺,江蘇太倉人,康熙九年(1670)進士,得祖父王時敏指點畫藝,精擅山水,更出於藍。此軸成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意在仿擬一幅傳為黃公望親筆的秋山圖。王原祁實無緣親見該作,但曾多次採用同一畫題。畫面構思布局始自兩年之前,經多次修改而成;右側山體略可見筆痕。畫中筆墨靈動多樣,構圖亦有新意,是一融彙元人風韻的成果。
元 王蒙 花溪漁隱 軸
王蒙(西元一三0八-一三八五年),浙江吳興人。趙孟頫外孫,自號黃鶴山樵。與黃公望、倪瓉、吳鎮並列元四大家。王蒙名下同此畫題的作品院藏共計三件,曾經學者研究指出有「嘉慶御覽之寶」印者最佳。本幅則是鈐「乾隆御覽之寶」,並有乾隆皇帝甲戌年(一七五四)題詩,筆墨品質次之。畫中描繪一低緩坡岸河景,據畫家詩題推測,此為霅溪風光,岸上屋舍、桃樹隱約可見,呼應著桃花源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