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專才「五五宣言」呼埋葬種族政治實現政黨輪替
【大紀元2013年05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楊曉慧馬來西亞吉隆坡報導)本週末5月5日,馬來西亞即將舉行國家史上競爭最激烈的第十三屆大選投票日。八十名來自各領域的華社專才學者在五一勞動節,聯署發表了一份「五五宣言:埋葬種族政治,這次一定要選邊站」,呼籲民眾在即將來臨大選作出明智的選擇,告別種族政治,確立兩線制,實現政黨輪替。
「五五宣言」主要召集人即資深報人張景雲,政治學者潘永強博士以及著名編舞家馬金泉在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大會堂(簡稱隆雪華堂)召開了宣言發佈會。張景雲代表宣讀「五五宣言」時指出,在第十三屆全國大選的投票中,馬來西亞人民面臨著一個歷史分水嶺的抉擇,而這個抉擇的結果將不僅僅是決定哪個政黨聯盟上台執政,其最終的長遠影響應該是決定種族政治在馬來西亞會不會結束其邪惡的生命。
張景雲宣讀道:「選擇一個新陣線起來執政,除開催生政黨輪替和鞏固兩線制之外,它卻是嚐試埋葬掉種族政治所必需邁進的第一步,也是其基礎條件。」
宣言也指出,國陣這個巫統坐大的不等邊聯盟,其種族政治的毒害卻是積重難返,演出一兩年的幡然悔改的戲碼已經是回天無力。巫統獨霸政權數十年,國陣內各小黨只是附屬和花瓶,種族政治之流毒無孔不入,不僅制度和政策,也不僅國會和公務員體系,以及經濟、司法和教育等領域,甚至國人的精神面貌都受其荼毒。
宣言最後做出呼籲,馬來西亞的政治不能一仍舊貫,繼續走種族政治的舊軌,而必須轉換非種族性政治的軌道,而在這屆大選中否決掉過去數十年給各族人民帶來一個又一個危機的老執政陣線,是同胞們應該毅然絕然跨出的第一步。
潘永強博士:確定兩線、實現政黨輪替、告別種族威權
政治學者潘永強博士在宣言發佈會上補充道,過去這幾年在馬來西亞這個社會上,改革、轉型基本上已經成為一個關鍵詞,不只是反對黨或者是公民社會所強調的,連執政黨,國陣主席納吉都宣稱要轉型。他說:「當一個來自保守陣營,或者是保守的力量也開始強調轉型的問題,就大概可以說明我們舊有的這個模式已經有問題了。」
潘永強回顧道,馬來西亞從1998年在安華遭革除副首相職位事件後,發起了「烈火莫息」(Reformation) 運動,隨著過去十多年的政治變遷,我們很清楚,在今天這個時刻我們所要求的國家政治改革,還有政治轉型的內容主要是三點:第一就是,我們要確定兩線;第二,實現政黨輪替;第三,告別種族威權。
潘永強指出,過去56年,從國家獨立以來,馬來西亞在政治、經濟還有整個社會的結構看似已有很重大的變化,可是卻發現不管外在的環境如何改變,這個國家的政治的統治思維,還有權利的模式依然是一成不變,依然是毫無向前發展、進步的趨向。相比東南亞其他國家以至整個東亞地區,整體上馬來西亞整個國勢是在衰敗,國家的競爭力是在喪失,人才也持續到外國,投資環境也越來越惡化。因此,在這個全國第十三屆大選來臨的時刻,他們不得不發出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就是鞏固兩線制,落實政黨輪替,以及告別這個種族威權。
馬來西亞需要一場「進步運動」
潘永強指出,事實上,馬來西亞如果要繼續跨越下一個發展的階段,我覺得我們需要一場「進步運動」,我們需要一場類似美國19世紀末,經歷過南北戰爭以後的「進步運動」,對所有社會、經濟、文化、政治各領域作出一個全盤的改革。美國如果沒有19世紀南北戰爭以後的「進步運動」,就不可能出現1930年代羅斯福(第32任美國總統)的新政,如果沒有羅斯福的新政,美國也不可能在二戰以後,崛起成為世界的強權。
他說:「就是因為美國在經歷過國家的分裂,還有社會的動盪之後,決心經歷一場徹底的、全面的這個「進步運動」,對社會、經濟、文化、教育以及思想上來了一個全盤的更新跟調整,才能夠崛起成為一個世界進步的國家,也就是說馬來西亞如果沒有同樣經歷過一場「進步運動」,我們是不可能會有一個脫胎換骨的變化和進步,因此,在此時此刻我覺得我們已經不能夠滿足,或者不能夠停留在只進行局部的修補,局部的調整,或者一些零零碎碎的所謂改革,更加不能夠同意只進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所謂改革,我們需要的是一場結構性的、總體性的、深入到靈魂深處的一個國家進步的改革。」
制度穩定比政治穩定更重要
與此同時,潘永強認為我們也不能夠過度的強調政治穩定,我們需要的是制度的穩定,制度的穩定比政治的穩定更加重要,制度的穩定才能夠保障社會的穩定跟和諧。
他舉例說:「我們看日本,他過去20年不止有政黨輪替,也有很多首相的更替,日本的社會,日本的體制基本上沒有受到太大的動搖。我們看意大利也是經常出現政府倒台,或者政黨輪替,我們甚至看到比利時,在過去曾經出現過選舉之後沒有組成新的政府,因為各黨派沒有在這個組成聯合政府談判中達成協議。比利時曾經有超過半年是沒有政府的,但是在這些進步的國家,或者制度完善的國家,制度穩定可以保障他的社會繼續的運作,他的政府可以繼續的運轉,制度的穩定比我們片面的強調政治的穩定來得更加重要。」
兩線制——形成權利制衡的局面
今天,這個宣言的主題是《埋葬種族政治,這次一定要選邊站》,但是潘永強相信依然還有某些人對這個替代的政治力量,民聯還是有所保留的,或者對他們的執政能力還是處於觀望的態度,因此潘永強強調所謂兩線制,不一定是要選好的黨派來取代一個不好的黨派,而是要形成一個權利制衡的局面。
他以美國現有的民主政治體系分析道:「美國民主政治一個很重要的精神是甚麼?美國民主政治一個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對人性的不信任,所以在美國現政體制裡面,不管是行政、立法、司法都是相互制衡,互相監督,就是他對人性存有一種不信任的態度,所以不允許任何一個權利、架構獨大,不允許任何一方權利獨大,希望建立一個可以制衡,可以監督的一個權利的架構。」因此他認為兩黨制也應該如此,兩黨制應該是以權利來制衡權利,這才能夠保障人民的基本的權利,人民的基本的福利。
潘永強認為,當權利的爭奪,政治上或者政黨之間權利的競爭成為一種常態,他才能演變成一個良性的循環,政治才可以多元化,這個中堅的力量才會抬頭,才會崛起,朝野黨派或者不同陣營才會往中堅靠攏,往中堅去爭取最大的支持,這個政治最後才會走向溫和化,健全、理性、還有合理。
潘永強最後表示,今天這個宣言主要是希望能夠呼籲大家在這個國家政治的一個關鍵的時刻,除了埋葬種族政治,也要確立這個兩線制,促成或者實現政黨輪替,最終讓我們可以告別種族威權。
馬金泉親身經歷因種族政治而被排擠
馬來西亞著名編舞家馬金泉在宣言發佈會上,講述了自己在國家種族政治下曾被排擠的親身經歷。獨中畢業的馬金泉,憑著統考得到了香港第一等獎學金,然後到了香港影藝專科院舞蹈,之後去了台灣,後來到美國去,最後他回來馬來西亞。他表示,在他回來之後他發現,今天原來全世界的國家都承認統考,只有一個國家——馬來西亞不承認;當他走過了這麼多國家,在國際上得到了獎項,但是他在自己的國家,卻不受承認,因此像這樣的主義,事實上在國際上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
與此同時,馬金泉還透露了他曾經在第五任首相拿督斯里阿都拉的時代,受邀擔任五十週年國慶日的總編舞,領導了全國的所有的馬來人編舞,最後在國慶日那天大家全部集合在吉隆坡盛大演出。他感觸的說:「一個華人要做到一個這樣的角色,我覺得可能沒有潛力,但是這個首相給了我一個很不一樣的印象,我覺得,這是我個人認為,我們今天這一個的水泥會鬆開,因為我跟這個首相曾經有接觸過,不為而為,可能是他的智慧,這是我個人的看法,然後我也在他任期裡面,我也做到了馬來西亞國際藝術界的總編舞。」
然而,後來在換了另一個首相後,馬金泉因為種族的問題而被排擠。他回憶當時的情景:「這件事情就發生在國家劇院,當時在現場有三個人,一個是我,一個是國家劇院的總監,另外一個是國家劇院最大的編舞,他們有十個編舞,然後有個龍頭,我們三個人就展開一個對話,那個編舞的龍頭就對著總監對我說,如果我要擔任裡面的一些大型歌舞劇的編舞可以,只有三種,一、他和我都是總編舞,二、他是總編舞我是助理,三、絕對不能我是總編舞他是助理,他開這個條件,然後我還記得那個畫面,他指著我說,我要告訴你,國家劇院和這個國家是屬於馬來人的。」
馬金泉表示,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如果今天把所有的體系、所有的制度攤開來,的確這個主義(種族主義)就是在裡面。後來他離開了文化部,離開了這個國家,他想要的東西。他說:「我並沒有難過,我只是覺得,我必須要等待我的國家有一天他走到真正的一個馬來西亞。」
民主思維誕生 看到國家的希望
雖然如此,馬金泉表示高興看到民主思維在這一代的人開始產生,讓他看到國家的一個希望:「過去的五十多年的政黨,我們都知道他的所作所為,未來的政黨,我們並不知道他會做到怎麼樣,但是我覺得高興的是民主思維開始在我們這一代的人開始產生,我覺得我已經開始看到國家的一個希望,所以,當我讀到這個宣言的時候,裡面有一些我特別喜歡,不管是國陣,不管是民聯,如果今天誰不為這個國家和人民做福利的話,我們老百姓可以開除他。我覺得應該是我們去監督他,讓他們成為我們所理想的一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