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特展 三百件真跡重現古文明
【大紀元2013年05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台北報導)台灣首次以羅馬為主題的真跡文物展「輝煌時代─羅馬帝國特展」,即日起至8月18日止在中正紀念堂展出。近三百件展品來自義大利佛羅倫斯考古博物館、錫耶納考古博物館,展品包括雕塑、錢幣、首飾、生活用品等文物,呈現羅馬帝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及宗教生活各個面向的輝煌與壯闊。
羅馬帝國與中國秦、漢盛世同期,是西方藝術、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特展展品主要聚焦於西元前27年至西元244年,羅馬元老院授予屋大維(Octavian)以奧古斯都(Augustus)的尊號,揭開羅馬帝國的序幕,至元老院推舉的最後一位皇帝戈爾迪安三世(Gordianus III)因戰而死,這段羅馬帝國顛峰時期的相關文化遺產。
[[3]]
羅馬自西元前一世紀進入帝國時期,歷經數世紀的征戰、擴張,從小城邦發展成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強盛羅馬帝國,在圖拉真皇帝(西元98-117年)時達到顛峰。羅馬帝國疆域的北面包括不列顛,萊茵河以西、多瑙河以南所有的歐洲大陸,甚至亞洲幼發拉底河以西的大部分領土、北非的沿海區域以及所有地中海島嶼。
羅馬人重視實用的工藝技術,羅馬人發明混凝土,大量運用拱形與圓形,建造眾多競技場、萬神殿、輸水道、公共浴池等氣勢雄偉的大型公共建設;羅馬的雕刻、繪畫與建築大體上沿襲希臘風格,至共和國晚期才具備羅馬風格,羅國帝國時期的雕刻強調真實、自然的特色,充分反映羅馬人務實的性格。
我們現在所使用一年12個月、365天的曆法,即源自凱薩大帝所制定;「羅馬數字」是古代羅馬人使用的記數方式,至今依然沿用;羅馬人使用的拉丁語,深深影響了現代歐洲各國文字的形成。至於羅馬的法學與宗教影響,更深入西方文明乃至全世界的文化精髓。
古羅馬帝國在大瘟疫中滅亡
古羅馬帝國曾經輝煌一時,根據羅馬史學家塔西圖(Tacitus)的記述,古羅馬皇帝尼祿(Nero)故意在羅馬城縱火,然後嫁禍於基督徒。為了煽動反基督教情緒,尼祿指使理論家編造針對基督徒的謠言。造謠說他們是邪教徒,拜神時要殺死並吃掉嬰兒,還說他們狂飲、亂倫、詛咒羅馬人民等等。基督徒只要不放棄信仰就將失去財產,淪為奴隸,甚至失去生命。
尼祿甚至把基督徒們和乾草綁在一起點著,或把他們扔到競技場喂獅子,而羅馬民眾卻以此為樂。四年後尼祿在政變中自殺身亡。公元541年到公元591年期間,古羅馬帝國發生了四次可怕的瘟疫,《聖徒傳》的作者兼歷史學家約翰見證了第一次瘟疫,而教會歷史學家伊瓦格瑞爾斯親身經歷了四次瘟疫。
在古羅馬時期,基督徒出於仁愛,拒絕進入競技場觀看戰犯與奴隸肉搏至死,他們將自己的奴隸無條件釋放。不少教父批評羅馬人奢華逸樂的生活方式,引起一些人很大的不滿,尤其是當權者感到一種很大的威脅。強大的羅馬帝國最終在四次大瘟疫中走向了滅亡,卻使基督教改變了被迫害地位,以致後來傳遍世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