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藍光 :拒共 華裔競選人勝選第一要素
【大紀元2013年05月14日訊】 「你是共產黨員嗎?」這個問題從香港問到溫哥華。香港是中共黨國南大門,這樣問有情可原,因為那裡被共產黨攪和的夠嗆,完全變了樣,已經淪落到連梁書記這樣的地下黨,都可以堂而皇之的被特首,港人能不憤怒已極?而大溫這個加國華人第二大地區,楓葉國西大門,如今華裔政客也被如此質問,不能不說是香港「共化」的可悲延伸。這樣問有兩個含義:一是加拿大華人擔心溫哥華成為第二個香港;二是華人的去共意願空前高漲。
溫哥華不能變香港
大溫從來都受華人移民的青睞。它氣候溫和,風景秀麗,多元文化共榮。因此,許多同胞,有錢人,特別是摟足了錢的黨國官員,登陸加拿大,首選溫市落地。這些年走在列治文、本拿比、素裡的大街上,滿眼的黑頭發、黃皮膚,滿耳的粵語、垮嗒嗒的京腔、呢濃濃的滬腔、罡罡的東北腔,還有軟綿綿的台式國語……哪天宣布這裡的西人才是外國人,可能也沒人驚訝。
中國人為著各種原因,遠離故土,他鄉謀生,大溫成了理想的第二故鄉。尤其早年大量移民來此的香港同胞,「97大限」時的恐慌逃離,怕是記憶猶新。如今凝望大陸亂象,回首香港,已與97「回歸」前的繁榮平靜相去多遠,有23條、普選、國教、搶奶、痞子青關會等等為證。我想很多香港移民會暗自慶幸自己當年的明智選擇。
香港變成是非地的一大原因,就是共產黨的滲透。海外華人原來不太敢這樣說,因為大家都心存恐懼,怕回國被那個鳥黨惡棍喝茶甚至關監,國內妻兒、買賣、房產被共產。所以雖然來到加拿大貌似放松了,可誰要觸及這個敏感的共黨話題,多少人冷漠躲開,甚至朋友間都一臉「莫談國事」,好可悲。
膽怯還可以原諒,只能怨那個鳥黨太邪性,太凶殘;可是往那個魔鬼身上貼,就太沒起子了。
在黨國還沒膨脹的時候,有些移民甚至羞於說自己是大陸人,很是妄自菲薄,生怕自己因黨國極權口碑被連帶鄙視,或者被與窮人相關聯。
人是很健忘的。隨著黨國的漸漸「崛起」,有人忘了自己當年如何哭著逃出來的故事,不僅覺得自己臉上像是也貼了金紙,小腰板也挺了起來,最要命的是某些國人的「聰明」勁又開始取代了做人的原則。這時,不差錢的黨國機構開始明著購買海外華人甚至西人的良心。比如那些叫中共聯絡部、安全部、統戰部、僑辦的勞什子機構,舉著美刀、加刀攻了進來。一些窮怕了的華人、一些沒地位、腰包癟癟的僑領正好順水推舟,什麼共黨、工黨,給錢就是親爹。於是乎前陣子為黨國鼓噪的華人似乎多了起來,直到王警長出逃美領館引發中共分崩才又不怎麼吱聲了。我不能不說,兄弟,你真的很短視,很沒溜兒。
中國人願意自己的祖國強大,因為近百年來,我們被列強欺負怕了。但真正的強大是民富、尊嚴、自由、法制,沒有恐懼,沒有喝茶,沒有勞教……相信生活在加國的國人深有體會,所以黨國崛起了你也不回去。
如果哪一天溫哥華也變香港,市長也是黨國安全部秘密捐上去的,嘴裡冠冕堂皇的為大溫市民服務,胯下卻藏著共黨的盒子炮。我看,加拿大被染紅就不遠了。那時你再走上街頭要人權、要話語權恐怕就晚了。
加拿大容不下中共黨
加拿大的立國之本是《自由與人權憲章》,而大洋對岸黨國沒有立國之本,只有立黨之本。這是加國和中共黨國的本質區別。我想,嘗到了加拿大自由與人權甜頭的華人,是萬萬不想加國變成黨國的。不想自己的百萬宅子被強拆中飽村書記的私囊;不想網上貼一個敏感詞就被控以「陰謀顛覆黨國」;不想媒體都像央視、人民日報一個調調那麼乏味自戀;不想漂亮女兒上街被衙內劫走,老人摔倒街頭圍一圈人看熱鬧無一人伸手,孫子喝奶喝大了腦瓜無人承擔,丈夫被誣為強奸犯關監10年忽一日抓到元凶而無一分賠償……
其實,不是加拿大容不下共產黨,法律也沒禁止你成立共產黨。那個被中共黨國教委寫進課本的白求恩不就是加拿大共產黨麼?所以,有競選議員努力撇清和共黨的關系,不是怕加拿大政府抵制共黨,而是怕選民。因為中共的名聲實在太爛,你假裝不承認也沒用,那是關系選票的大問題。
說它名聲爛,所有華人都感同身受,包括體制內前既得利益者。最近的例子有媒體曝光的倪日濤案。他與前中共國家能源局長劉鐵男勾搭,騙了卑詩魯珀特王子港市政府,假裝投資幫助本地就業,實際900萬套了兩家銀行上億資金,結果荒廢卑詩省魯珀特王子港紙漿廠7年。了解共黨官員的華人都熟悉這種撈錢路數。因為它沒有監管,銀行就是它家金庫。
還有最近出書的前香港中共地下黨、現居住大溫的居民梁慕嫻。她直言,「在西方民主國家裡,候選人必須搞清自己與中共的關系,搞清與中領館的關系。假如他被選上了加拿大省議員,選民們將不得不懷疑,他是加拿大的一員,還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員。」
梁太多麼鏗鏘,多麼鮮明。以一個前香港地下共黨身份說出此話多麼帶勁!梁太的中心意思是你生在中國不賴你,你入過共黨也不賴你,因為你要生存,你怕活的不好所以入了。再有,中共赤化、洗腦是捆綁式的。就像卑詩某黨發給媒體的資料舉例的那樣。卑詩某校趙姓學生說,幾乎每一名來自中國的學生都是中國少年先鋒隊成員,直接隸屬於中國共產黨。是的,不瞞各位,筆者也曾是。當時如果不是,我會很自卑。
但這並不能說明你現在。選民是質問現在。就像梁太說的,「過去曾經是中共黨員,可能是因為只有入黨,才有晉升機會,那麼現在加入了加拿大的黨派,又是出於什麼目的呢?兩個黨派的意識形態有什麼不同?這個必須向選民交代清楚。基礎問題還沒有弄清的話,我們不能將這樣的人選成政 府官員。」
這就是恐共、拒共選民的態度,也是質問者的權力。這不是政府的意思,是選民不要中共黨滲透、威脅加拿大這片自由之土,將擔心延伸到了競選者身上。所以,請不要埋怨那些發出「是否共產黨」質問的朋友。相信他們與你沒有個人恩怨,只是擔心你心腦的顏色。
這種擔心不是沒有根據,正如梁太所說,「中共黨員在中國都是有檔案的,一些黨員來到香港或海外,雖然他們退了黨或斷絕了組織關系,但其實他們的檔案還在,中共仍然可以找到他們。」
香港共黨目前還在地下,但可靠消息披露,人數有40萬之眾。溫哥華呢?加拿大呢?為了統戰、滲透,在香港,很多前黨員被中共重新使用或重新入黨。這裡呢?也不樂觀。特別是黨國的滲透是不露聲色的,這就更恐怖。吃吃喝喝、吹吹拍拍、K歌上床、偷拍要挾,加上大把銀票……聽話還是丟官,二選一,你就慫了,不管你是加國多大干部,你有了新的秘密身份——中領館的館外編制。
就像梁太感慨的,西方政府官員並不清楚中共的統一戰線,如此很容易上當。中共的統戰政策是把你當朋友,給你利益,跟中國做生意,去中國後給予皇帝般的待遇,走紅地毯、住五星級酒店等等,而「這不是正常來往,這是中共的統戰政策,目的是要影響加國政策,讓加國官員聽中共的。」
這種被統戰例子各國都有,在加拿大不同的省市包括卑詩,包括溫哥華,大家都還記得這些。比如加拿大情報局法登局長2010年偵查和聽證的內容。有些議員早先很反共,去了趟黨國,回來就蝦了。說話也沒加拿大骨氣了,辦事也胳膊肘向外拐了。這不是被統戰了麼?黨國干員拿下這些傻乎乎、喜歡利益的西人議員,手段多的很。正直的卑詩華人居民眼睛雪亮,因為我們就是從那鬼地方來的。
還有媒體。現如今,除了個別獨立敢言的,哪個華文媒體敢說沒被中領館們滲透?
俗話說「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類似海外人民日報、央視的華文媒體或新聞類節目,哪個喝了蜜自己出錢給共黨說好話?你家媒體裡共黨外宣部門占多少股份,全資還是半資還是多大比例,不用公布財務數據,一看你說那話,就知道你姓共還是姓加。
中宣部是共黨的棍子。在海外尤其了得。因為它不能把共軍開到加拿大打「解放戰爭」,只好在大家腦子裡開打,所謂洗腦。讓你在海外也對它心存恐懼,你不喜歡它,它就叫傀儡媒體罵你賣國賊。
拿人錢財,與人消災,這道理大家都懂。問題是,你拿誰的錢?就像倪日濤和劉鐵男,他倆拿的貌似是黨的錢,可那本是中國納稅人的錢,洗洗就姓黨了,這有道理嗎?現在你說黨給我錢,我就為黨宣傳,在加國大造親共輿論,還自己戴上愛國帽子,不搞笑麼?看到傳統媒體日子艱難,撅起的黨國真是拿捏七寸到位。然而,以報道真相為屬性的傳媒業,錢是准則嗎?
聰明者,從本質上與中共撇清
為了勝選,我們選民了解曾經是中共黨員的競選者的無奈。但是,我們也想請所有黨派的參選者明白,你是加拿大人,不是中共代言,這一點沒商量。我們是否投你一票,這是關鍵。所以,你必須准確無誤的說出你與中共的干系,不能回避,不能掩蓋,因為其實,法登們那裡都有你們的活動檔案,甚至通訊記錄。你也別怪他們,那是他們保衛加拿大的職責,就和你、你的黨如果勝選,要宣誓捍衛加拿大的利益一樣。
我們不是安全局警員,無法了解你們的背景。但是作為公眾人物,你們有義務告訴我們,你入籍時宣誓效忠加拿大的承諾,有沒有被黨國金錢熏臭,從而改變。
我們也希望本地親共華文媒體,有點中國人的骨氣,也把眼界放遠點,看到中共必亡的前景,就算它現在不差錢,但他還是會像當年盛極一時的邪惡古羅馬尼祿政權一樣垮台,因為他失去了民心,也被海外絕大多數華人所唾棄。所以別再茄子似的對著中共領事媚笑,就為了那幾兩碎銀子接受外宣指令。
某華文電視台播出的同胞創業故事很讓我欽佩。那麼多華人精英拼5年、10年,靠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創造財富和幸福生活。而你們選擇了新聞從業,能不能不靠施捨活著?那是個很高尚的行業,就算你沒有想得普利策獎那麼大的願景,做正直人、講良心話,總可以吧。
最後,想從政的朋友,某些未來可能是議員的同胞,你們要走這條路,從政治上為加拿大服務,為華人服務,我們沒意見。但是中共是個什麼貨色,你們的政治訴求和它有什麼瓜葛,希望你在競選中深思熟慮,說清自己,別抱著蒙混過關的態度,因為說句笑話,哪個能來到這裡的華人都不是省油的燈,智商絕不比你低。說不定哪位朋友的關鍵一票,就能讓你敗走麥城。
我給你出個主意,痛痛快快在海外退出中共黨、團、隊網站發個「三退」聲明,然後堂堂正正告訴選民:選我吧,我不是共黨,它和我毫無關系!至少我這一票鐵定投給你。因為你像個爺們兒,罡罡的!你知道同意我觀點的有多少麼?到開◇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