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4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一年一度的清明掃墓祭祖是紐約傳統僑團的大事,一般從3月中旬開始到清明前,傳統僑社會選擇一個日子,約定成員集體掃墓。
今年4月4日清明節前兩週,曼哈頓華埠勿街的老字號「宏安」門前,清晨8點鐘已經有二、三十名華人排隊買黃發糕和白發糕了,而堅尼路上的鮮花檔,也有不少人購買一大捆一大捆的鮮花,準備舉家前往墓地給先人掃墓,賣燒豬、雞、果品、香燭、冥幣等的店鋪生意也都繁忙起來。
廣東人俗稱掃墓為「拜山」,也許是因為南方墓園多在山上,故稱為拜山,也有叫「行山」的。
虔誠拜祭 懷念先賢創業之功勞
今年紐約中華公所主席吳國基選在3月29日,與中華顧問許澄宇,臺山寧陽會館主席倪楚勇,美東聯成公所主席黃玉振、何添議員,協同中華總商會副會長鄧遐勛,中華公所英文秘書陳炎銘及總務長郭志光等,一行人從上午9點半出發,備足三牲、果品、醴酒、糕點、紙錢等一式13份祭品,以一整天時間進行掃墓,記者也隨車前往。
經45分鐘車程,抵達首站史丹頓島的公共墓園。中華總務郭志光從車上取下祭品,布置拜祭。先插上香燭,擺列祭品和三隻酒杯三雙筷子,眾人齊集,中華公所吳國基主席擔任主祭,手持三炷香,上香、獻酒、恭奉金銀元寶(紙錢旋成碟形),向先僑行三鞠躬禮後,焚燒冥幣「化寶給祖先」,最後禮成收祭品。
其後繼續前往布碌崙長青墓園。一路上晴空萬里、天清氣爽,因為是週五,掃墓的人比較少,只是偶爾看到一些扶老攜幼的華裔家庭在拜祭,墓群中不時看到壓著掛紙的墓碑,墓碑前放著各色鮮花,表示這家祖墳已有子孫祭拜過了。
到了長青墓園,儀式照舊,但是每到一處墓地,都要換新的一袋祭品,總務長郭志光一邊動作敏捷的從車上取下祭品布置,一邊說清明祭祖要赶早﹐「三月初三(上巳節掃墓)可以早不可以晚,遲了祖先出不了來,遲了就收不到了」。車上13份祭品被他擺放的井井有條,未拜祭過的一律將袋口打開,拜祭過的則封上。
完成後轉往柏山大墓園﹐這裡有中華公所、寧陽會館和聯成公所的幾個大義塚區,尤其是寧陽會館和聯成公所的義塚區彼此相連、相依相伴,僑界中兩者也是唇齒相依、情同手足的關係。在紐約僑社,臺山寧陽會館和美東聯成公所是中華公所兩大支柱,合稱「三駕馬車」。
在聯成公所的碑前,聯成議員何添將一疊溪錢,用小石塊壓在墳墓的四周。他解釋,壓溪錢有為先人引路、開路的作用。「舊時,除臺山以外的(鄉親過世)都埋在這裡。」何添說,包括南海順德、鶴山、中山、東莞、新會、開平、恩平等,「聯成」就是地方的混合、聯合而成。
時代變遷 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
直到13處墓地恭恭敬敬的全部祭掃完,已到了下午5點左右。添叔一邊走一邊「講古」,他說早期在美國的臺山人之多,臺山話成為美國唐人街的通用語言,「那時臺山很威啊,臺山人以為自己說的臺山話才是中國話,說你不懂臺山話的不是中國人。」
添叔又說,百多年前很少有人家在美國落地生根,現在墓園裡華裔的私家墓地開始增多,「鄉下把這類叫私伙太公,不是大家的(眾人太公)」。清明拜山時拜的「眾村太公」也叫開山祖大太公。
現代的墓碑比古時矮小的義塚砌刻得高大又講究,隨著華人與當地人的融合日趨緊密,碑文也出現了英文,從義塚到私家墓地的增多,可以看到華人「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的時代變遷。
「現在掃墓的方式,也較以往簡化很多。」吳國基主席回憶道,他幼時參加新會鄉下的掃墓,各房子孫抬著整隻燒豬上山,其祭品之豐,人數之多,拜祭後分享燒豬的美味,至今讓他印象深刻。
慈悲功德 中華公所的13處義地
中華、寧陽、聯成分布於史丹頓島、布碌崙柏山、長青公墓有13處先人的墓地,也叫義塚。黃玉振主席說,早年華人多半隻身漂洋過海,來美謀生,死後如果沒有親友料理後事,沒有人埋葬,便由中華公所協助辦理,最老的義塚到現在一百多年了。
中華公所的義塚區大多年代久遠,墓碑矮小、石材古樸,由於長期的風吹雨打,風化嚴重,有些碑文已模糊難辨,有些石碑則被埋入土中,只看到小小一角露出地面。懷著恭敬的心情注目義冢粗糙的表面,看到逝者的祖籍、姓名和出生離世的年月時,使人感到歷史與古人觸手可及般的親近。到先人的墓地祭奠,可以飲水思源、更進一步理解「慎終追遠」的含意。
倪楚勇主席說,他的太爺很早就來到美國謀生,那時候華人來美國都不想落地生根,只想賺了錢回國,生了孩子後再來美國賺錢。設立於1883年(清光緒九年)的中華公所就像美國華人社會中的官府,制定買賣規則,解決華人糾紛、登記商鋪轉讓,都經中華公所管理。倪主席說,那時他的太爺中了大獎,準備衣錦還鄉蓋樓房,「他回國前就要到中華公所獲得蓋章,核准沒有欠債才能離開(美國)。早期中華公所的主席還是清朝廷派來的呢。」
中華公所最具親情的義舉,也是多項事業中比較重要的,應該說就是這些義地的購賣、維持和管理了,因為中國人歷來認為死在他鄉而又無葬地(所謂死無葬身之處)是最為悲慘的一件事。義地的重要功能就在「死而有托」,是帶有慈悲性質的墳場。
中華顧問許澄宇說,中華公所在郊區購買墳場,劃分成一個個穴位,加入中華公所的會員只要繳交20美元就可以預購,沒有入會的交40元,「不能回國的那些都葬在這裡。」
黃老先生說,當時病故紐約的華人有兩種處理方式:一是由親友運回原籍,二是將死者淺葬於義地,經過若干年後和中國大陸親屬聯繫後,把骨骸起出,「撿骨歸葬」交輪船公司運回祖國鄉間重葬,稱作「歸正首丘」。因為落葉歸根是傳統華人的一個重要的生死觀念。
由於中華公所從開始便不是一個經費來源充足的機構,因此中華公所每次進行先僑骨骸撿拾歸葬時總會大規模發動僑社捐款,而華人一般也相信「栽善果、積陰功」,對於這樣的善舉,多半會慷慨解囊,一點也不吝嗇。
慎終追遠 感悟傳統美德
這種做法自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發生改變,戰亂中輪船公司停駛,又加上1949年大陸政局改變,70年來幾乎沒了撿骨歸葬的事。許澄宇顧問指著其中一處義塚的碑文介紹,在他任中華公所主席的1993年,接到長青墳場來函,謂數十年前欲運返祖國安葬之先僑骸骨所暫留的墓園石室要拆除,需迅為處理。
為慎終追遠起見,中華公所經過常務會議討論,先委託葉永生長壽公司梁永安赴墳場查察詳情,又有梅景康律師義務協助向法院申領,獲得核准後,領回總計254具骸骨,由紐約至孝篤親公所領去19具外,其餘由中華公所購置義地,其中有100具已無稽可查,均妥以安葬。
中華公所為鄭重其事,更立碑並詳始末,以後便每年由主席帶領人員前往墳場進行清明節公祭,以慰先僑在天之靈,宏揚民族孝道。如此慎重的處理去世者的骸骨﹐凸顯了對生命的謹慎態度﹐從中可以體會到,中華公所細心維護、執著堅守的傳統,是海外華人的一筆珍貴財富。
只是在今天的中國大陸﹐差不多沒人祭祀祖先了﹐只有最親的長輩還會紀念一下。大陸人受文化大革命「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影響﹐民間掃墓活動中止了很多年﹐雖然近幾年許多人恢復了清明的祭祖活動﹐但因文化斷層,卻忘記了清明祭祖的原始意義。最近網上熱議﹐大陸商家清明推出代客掃墓300元哭墳10分鐘的業務﹐還有提供「陰間結婚證」的﹐就是人心不古後﹐風氣敗壞的表現。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共產黨對生命不重視﹐數典忘祖﹐在這種教育下,民德如何歸厚呢﹖
飲水思源 做人不可忘本
現在掃墓的儀式,不單只簡化很多,隨著時代的腳步變更,清明掃墓也出現了另類的方式。
近年有商家利用互聯網的發達,推出「網上掃墓」服務,讓拜祭者點擊鼠標就可以拜祭先人。郭志光向老僑領們描述:「讓人對著電腦拜,弄個模擬大棺材,還可以放音樂、製作拜祭TV。」
老華僑們認為如果條件允許,還是應該、一定要親自到先人墓前掃墓。他們說,如果不去親臨查看,培土修墓,墳墓坍塌損壞了都不知道。「有機會一定要回去拜山,有些山墳,如果後代很久不去,屍骨都會被刨,成為無主孤墳。」倪楚勇回憶他30年前不辭舟車勞頓回中國,首次摸索著路線回鄉下,尋找自己太婆墓地的經歷說:「找了大半天才找到,那個雜草長到兩層樓這麼高。」
千里迢迢回中國祖籍地掃墓的原因只有一個:不能忘記祖先。「告訴先人,孝子賢孫回來了。」倪楚勇說,做人不可忘本,虔誠的祭祀遠代祖先亦是遵守孝道,「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今天,父母的恩惠,你有無回報一分,這就是孝。」
祭拜儀式只是清明節的一個方面,鄧遐勛說,先人雖已逝去,通過修墓、掃墓使得後人和先人聯繫在一起,可以讓孩子認祖歸宗,飲水思源,啟迪後人,這是紀念先人的意義。
「沒錯,我們小時候在香港讀書都要讀《孝經》,就是教你怎麼尊重長輩,尊師重道,敬老愛幼,否則讀再多書都沒有用,德行不行,等於廢人一個。」陳炎銘說,祭祖是中國人的優良傳統,就是教人做人的道理。
「一句話講完,孫中山(最推崇的政治理想)〈禮運大同篇〉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領導人都應該牢牢記住,就不會自私,不會只顧自己錢包。」倪楚勇說,最重要的是要牢牢記住先人的教誨,達成祖先的期望,這才是孝順祖先真正的表現。
何添也說,中華文明古國這種慎終追遠的態度,深入人心,具有牢不可破的親和力,崇祖、祭祖是流傳數千年的華人傳統,他相信歷經千年「始終會流行。」
(責任編輯:索妮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