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年增長25% 金融系統風險凸顯

人氣 22

【大紀元2013年04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任義報導)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已達30萬億元人民幣左右,已經超過2012年GDP的50%,並以逐年平均25%的速度增長,超過正規渠道的貸款年增長率一倍。專家稱,過度膨脹的影子銀行帶來的風險日益凸顯。

在中國大陸,廣義的影子銀行是指,在傳統銀行體系之外涉及信用中介的活動和機構。狹義的則是可能引起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的非銀行信用中介機構。中國的影子銀行主要體現在銀信合作理財、委託貸款、銀行承兌匯票和民間借貸等金融形式上。

中國影子銀行規模達30萬億 用途不明

按照中國社科院金融試驗研究室主任劉煜輝的估算,2012年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已達30萬億元人民幣左右,已經超過2012年GDP的50%。

中共銀監會估計,中國金融業不受監管的這部份影子銀行體系的規模逐年平均增長25%,而中國正規渠道的貸款年增長率目前為14%。

目前中國最大的影子銀行是信託投資公司以及銀行的千奇百怪的理財產品。據悉,信託公司通常處在這些新類型資金流動的中心,運營在正規銀行體系與影子銀行體系交匯的陰暗領域。目前信託公司主要為兩類客戶服務:需要資金的企業以及資金充裕尋求更高回報率的家庭與個人。信託公司等影子機構在頗具政治敏感性的房地產市場上尤為活躍,非正規資金流是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

某信託業內人士對大紀元記者表示,除了房地產沒有好的投資項目,中共地方政府依靠賣地為自己的活動融資。因此,中共政府樂於確保開發商擁有資金在土地拍賣會上大肆抬高報價。在很多情況下,地方政府就是幫助開發商為買地融資的信託公司的所有者,並在此過程中收取費用。在那些擁有資金並希望獲取高額回報的人中也不乏中共官員的身影。

2008年金融危機後,在中共政府實施的「4萬億元」刺激計劃下,地方政府建立「地方融資平台」。將各種項目置入其中,以組合的方式來取得資金。在很多情況下,為了對「地方融資平台」進行信用注入,地方政府以地方財政收入作為未來還款的保證。

地方融資平台從2008年起步,到2010年進入高潮,其數量從2008年的2,000個左右,上升至目前的1萬個左右。七成地方融資平台存在於區縣政府一級,引發了市場對於這一級政府風險控制以及償債能力的擔憂,或將產生與此相關的系統風險。

據世界知名的信用評級機構穆迪研究,目前中共各地政府的債務已超過十萬億,經過對中共審計署和銀監會的估算數據進行對比之後發現,地方政府向審計署申報的數據不真實,各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被低估。

英國標準人壽投資公司(Standard Life Investments)全球策略主管安德魯•米利根表示:「在某些情況下,我們不知道中國公司的融資狀況。投資出去的許多錢到頭來等於是扔到了一個大窟窿之中。這些投資資金被浪費掉了。現在有些證據表明,在通常情況下,這些貸款最終進入了中共中央政府的口袋裡,而地方政府的銀行體系則對這些債務進行延展。」

影子銀行蘊藏巨大破壞能量 學者稱爆發將造成金融危機

中國龐大的影子銀行體系參與者非常多元化,其中包括銀行、信託、擔保、小貸公司、典當行、地下錢莊等,最主要的形式則包括四種:銀信合作理財、委託貸款、銀行承兌匯票和民間借貸。

影子銀行通常透過理財產品、信託產品以及其他非銀行融資方式把參與者擴大到普通家庭,一旦風險發生將缺少風險釋放、隔離、以及專業團隊對於風險的規避這樣關鍵的緩衝層次,風險的釋放具有蔓延性和恐慌性。專家普遍認為,在中國這樣特殊的投資環境中,影子銀行所蘊含的風險將更具破壞力,甚至會波及到銀行乃至於實體經濟,造成巨大的衝擊作用。

著名經濟學家簡天倫博士稱,中國影子銀行和中國銀行業的風險密切相連,不斷擴大的影子銀行會給中國的金融市場帶來越來越大的風險。目前中國市場對影子銀行的風險嚴重低估,不受監管的影子銀行一旦出現系統性風險,必將給中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實體經濟造成巨大的金融危機。

各銀行業分析師和評級機構也表示擔憂,認為中國的影子銀行體系已對金融業構成了風險。新任中共證監會主席肖鋼曾發表署名文章,直指影子銀行的「資金池」理財產品本質上就是「龐氏騙局」,一旦風險累積到超出市場承受能力,「擊鼓傳花」的遊戲就會結束,風險會集中釋放。

近期《福布斯》中文版發佈《2013中國大眾富裕階層財富白皮書》,數據表明2012 年末中國個人可投資資產總額約83.1 萬億元。在中國,擁有過多儲蓄的企業家和其他富裕個人數量正在不斷增多。在實際存款利率為負值之際,他們無意把錢存入銀行。因此,他們樂於把資金投入非正規渠道,每年收取20%至30%的利息。

(責任編輯:高謙)

相關新聞
中國影子銀行貸款超20萬億元 金融體制改革露跡象
人民幣貸款創13個月新低 「影子銀行」風險增
外電:中國影子銀行潛藏巨大風險
短期理財產品氾濫 中國恐引爆信用危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