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自然而行 鹿野農夫回歸傳統創新局
寒冬退去 不知春風已拂面
冬去春來,中國黃曆尚未出正月,特地到臺東縣鹿野鄉永安村,找到農夫陳嘉欲,尋訪傳說中的「不知春」這款早春茶,沒想到陳嘉欲卻自豪又抱歉的笑著說:「才三天就賣光了,連我自己想留都沒有了。」
雖然無緣品嚐「不知春」,也想聽聽「不知春」的典故。據說這是在中國黃曆過年後、元宵節前採收的早春茶,香味獨特,因為它經過了冬天寒風的洗禮,又在冬天剛剛轉換成春天之際收成,所以又帶有春天的香味。但也由於不知道該算是冬茶還是春茶,久了,「不知春」的名稱便不脛而走。
陳嘉欲住的是農家傳統的三合院,四周環繞著一排排整齊的茶樹,兩分多地的茶園,完全人工管理,從拔草到修剪茶樹,他都親手親為,當茶樹發新芽收成時,再僱請村裡鄰人幫忙採茶。茶葉一年可以四收,但只要茶葉一製好,很快便被蒐購一空。「都是老主顧啦!每次都早早就預約,還有人一次買上10斤,準備留著喝一年。」
這麼搶手的茶,難不成有獨門祕方?品嚐著陳嘉欲手中那僅存的一小包冬片茶,只覺得清香怡人,入口潤滑,即便放冷了,也不苦不澀。但令人鍾情的茶,應絕不僅僅好喝而已。望著我們好奇的眼神,陳嘉欲又自豪的笑了,他說:「我不噴灑任何化學藥物,而且給茶樹吃的是黃豆加牛奶製作的天然有機肥。」
順節氣耕作 承先人智慧
陳嘉欲說,有一次,一位朋友專程來訪,想體驗尚未發酵的天然茶,兩人便在茶園現採了茶葉直接沖泡,一起品嚐著天然茶葉的清香,從此,這位朋友便成了忠實顧客。回想起這段往事,陳嘉欲說:「其實這番品茶還有另一用意,原來朋友是想測試我的茶葉是否真的沒有農藥。」
住家就座落在茶園邊,陳嘉欲笑說如果噴灑農藥,受害最大的不就是自己嗎!茶園的另一邊是學校和農家,沒有其他污染源,水質是從武陵大圳導入的天然山泉。瞭解了茶葉成長的生態環境,茶中又自然增添了一種令人安心的回甘滋味,也不難理解顧客為何會如此喜愛了。
八歲就開始採茶,陳嘉欲沒有正式學農,對茶葉的栽培常識都是從長輩得來。他說一年四季隨著節氣運轉,老一輩的也都是順著節氣決定農事。憑著從小累積的經驗,陳嘉欲談起茶葉種種,也邊扳起手指用中國黃曆推算:「茶葉一定要跟著節氣調理,早春茶是立春後雨水前採收,因為春天植物成長得快,採收後再過50天,嫩芽便又長出來,就要採春茶。」
「夏天不採茶,要讓茶樹健康成長儲存能量,到7月初才開始修剪,9月可採收一次,接著就要等到11月了,因為寒風來時生長得慢。」沒有繁複的理論,陳嘉欲篤信先人傳下來的智慧,強調農作一定要跟著大自然的節氣運行,就像「春耕播種」,春天就要開始種新糧一樣。
自創配方 實踐無毒農業
除了茶葉,陳嘉欲還種了釋迦(又稱番荔枝)、帝王柑以及鳳梨等多種水果。長期和植物為伍,他一直選用最好的有機肥,用藥也遵照規定。但他也發現,只要用藥,植物的抗藥性就會越來越高,就需要不斷加重用量。
陳嘉欲不斷反思,記得小時候跟著祖輩務農並沒有使用農藥,是現代社會進步了,產品供不應求,為達到收成好產量多,才開始有生長激素、化肥、農藥的產生,結果植物的抗藥性越來越高,藥物也越用越多;造成的環境污染,更容易滋生病菌,最終就會變成惡性循環。
經過觀察和思考,他也發現「現代人注重養生,而有些疾病其實是來自於食物中的殘餘農藥。 」於是他開始試驗無毒的自然農法栽培,尋求走精緻但健康的農業路線,追求農產品質的提升。
三年前,他在無意中聽說有人用牛奶和豆粉施肥,效果很好,便不斷試驗,終於研發出牛奶加黃豆合成的液態有機肥。「將黃豆研磨成豆漿,加上直接取自養牛戶的牛奶,再加入紅糖混合。」陳嘉欲將這三種材料,放入大桶蓋起來,讓它自然發酵,經過25天就成了天然有機肥。
發酵完成的有機肥,有豐富的卵磷脂和乳酸菌,不但營養豐富,竟然也帶來天然的驅蟲效果。「因為黃豆中有卵磷脂和許多維生素,加上牛奶的營養,給果樹吃,結出來的果子自然很有營養。人吃了這樣的果實,當然對身體也有益。而發酵後乳酸菌的味道,讓果蠅不喜歡來,沒有果蠅自然就沒有蟲害。」
理論聽起來簡單,實施起來卻很繁複。陳嘉欲堅持認真去做,兩甲多地的果園,完全自己管理:「使用時將有機肥從桶中舀出稀釋,直接澆灌、噴灑植物的根部和表面。」以高甜分的釋迦為例:「每20天就要去噴灑一次自製液肥,添加營養又自然驅蟲。」
自製的天然有機肥成本較高,但種出來的果實香味和口感都特別好。有朋友用他的肥料種菜,發現種出的菜也特別香脆可口。「這種植物栽培法,沒有動物糞便,有點酸味但沒有腐臭味,對人體無害,也不會污染環境和空氣。」用心加上努力,陳嘉欲終於成功實踐無毒農業的夢想。
承接陽光雨露 水果自然香甜
沒有果蠅,難免還有其他的入侵者。例如香甜的釋迦,偶爾也會吸引松鼠來吃,有朋友建議放藥,陳嘉欲思考後作罷:「我實在做不下去,我不能因為怕自己有一點損失,就損失另一個生命。」至於對付帝王柑的最大天敵——天牛,陳嘉欲則是靠經驗觀察,如果看到果樹底下有碎屑,就知道藏有天牛的幼蟲,便用鐵絲挑出,用人工除蟲害。
陳嘉欲種的帝王柑不套袋,他讓果實直接享受大自然的陽光雨露。「包起來不自然,因為沒有陽光與露水。」在果園裡,陳嘉欲分別摘取不套袋和有套袋的帝王柑讓大家比較,不套袋的讓人驚呼:「這不就是小時候吃的水果的味道嘛!超香!風味超棒!」
陳嘉欲用行動證明充分享受大自然的天然果實,也自然能分泌濃郁的香甜。回歸傳統自然的陳嘉欲,在自創有機肥之後,從環境土壤、植物生長到果實採收,無不充分順自然而行,他讓果實自然生長、自然成熟、也擁有自然的甜香。
心存良善 老天眷顧
完全不添加化肥和農藥的帝王柑,雖然果實外皮比較純樸粗糙,但果肉清甜,而且有檸檬香。有位消費者品嚐後,高興得直讚嘆:「連皮都捨不得丟,洗乾淨的皮可以入茶,或加入蘿蔔湯都增添清香,連剝皮的手都留有檸檬香,捨不得洗掉呢!」
也有老客戶買了釋迦後開心反饋:「外表不漂亮但是品質很實在啊,口感吃起來有純自然的香甜,最重要的是吃得安心,能買到吃到感覺真是福氣!」
雖然產量減少,但銷路好,又聽到顧客的讚美,讓陳嘉欲更有信心堅守無毒安心路線。
付出的勞力心力都比較多,但他說:「這是良心工作,我不可能種兩塊地,一塊種出漂亮的來賣錢、一塊安全的自己吃。」他秉持老祖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教誨,一點都不敢有私心。對自己採用的獨門配方,陳嘉欲也不藏私,「有人需要,都樂於公開,吃得健康對大家都好!」
「我的農產品都很平價,我不圖暴利,我只希望讓消費者感覺貨真價實,產品能全部銷售出去,與大家分享,我就非常有成就感。」強調只要能種出好的農產品,能讓消費者吃得安心健康又有好口碑,就是他堅持無毒農業的最大動力。
開始走無毒安心路線後,陳嘉欲感到老天似乎也特別照顧他。本來帝王柑最怕果蠅叮,只要一叮咬內部生蟲就會落果。奇妙的是,三年前他剛開始轉型時,那年的帝王柑收成時期竟然連一隻果蠅、一隻天牛也沒有出現,可是等他一收成完,果蠅就都進來了。這樣的巧合,讓他更明白只要有向善的心,冥冥中自有神護佑。
不睡奇人 樂在助人
在陳嘉欲的住處四周,堆著一捆一捆的柴薪,闢著小塊菜園,全然農家的景象。而在他的住處,小小的客廳打掃得乾乾淨淨,卻簡單得只有一張方桌几把椅子。物質生活十分簡約樸實的他,至今還用廢棄的柴火燒熱水或提供老人家冬季取暖。
四時運轉,陳嘉欲的一年四季也有序地轉個不停。春收釋迦、夏產鳳梨、秋冬採柑橘,加上一年四季的茶葉。雖然忙碌,卻忙得快樂、忙得知足,還在忙中抽空參與慈善事業,盡自己能力幫助弱勢族群。因為陳嘉欲發現「助人是很快樂的事。」
「我只要有空,就會和妻子、妹婿合作,自己動手做包子、做素丸,熱呼呼的送到育幼院,給他們當餐點。」很難想像陳嘉欲那雙務農的手,還會親手做點心、包粽子。「只要學就會,一點不難啊。」因為他心中想的是比自己更有需要的人。
「我看到別人生活困苦就會感傷,會想我能為你做什麼?而且也會想到,如果是自己飢寒交迫,也會希望能有善心人士拉我一把,幫我度過困境。」陳嘉欲說這應該是古人說的「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同理心吧,而這些傳統道理都來自於父母親對他的家庭教育。
生長在傳統的農家,陳嘉欲從小就被父母耳提面命:「不要去佔人便宜,也不要有害人之心,待人要和氣才會生財,人與人相處要彼此尊重。」在實踐中陳嘉欲也深刻認識到一個人不能耍心機,因為「別人會感受到,就會處處防備你。」
雖然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但就像終於回歸到傳統農業的不用化學藥物,但植物反而生長得更好一樣,陳嘉欲深信這些傳統的道理才是做人的根本。「尊重別人才能廣結善緣。」身體力行之外,他也教育下一代傳承這些思想。
「我所求不多,也沒有賺大錢的慾望,對目前小康生活很知足,但如果有能力,我想去做更多服務社會的事。」雖然做了很多事可能都看不見回報,但他相信冥冥中自有老天在看著,做好事就是在累積福德。
曾在多年前遭逢意外造成頭內部受創,讓陳嘉欲已經超過20年無法入眠,每天晚上只能閉著眼睛等待天明,但白天卻依然能精神飽滿的工作,這不能不說是奇蹟。「去看過許多醫生,都說看不出我有失眠的症狀。」醫藥無效,又不影響生活,所以他也習以為常,晚上就閉目放鬆心情讓身體休息,什麼也不想,第二天又是生龍活虎一般。
一位生活在臺灣後山鄉村的農夫,陳嘉欲言談間卻能自然而然的流露出自豪。品味他的茶葉、品嚐他的水果、瞭解他的生活態度,發現他的自豪來自於他堅持傳統的價值,從而建立對自己產品的信心、對人的尊重友善和對萬物的珍惜,一種無愧於心的自豪。
本文轉自第321期【新紀元週刊】「人物特寫」欄目
//mag.tvsmo.com/b5/288/110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