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馬克思(7)
偉大的東西是光輝的,光輝則引起虛榮心,而虛榮心容易給人以鼓舞或者我們覺得是鼓舞的東西—-——馬克思
由於傳記資料的缺乏,我們對馬克思的童年知之甚少。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至少從中學時代起,馬克思就是一個虛榮的人。只不過他的虛榮與財富和地位無關,而體現為對個人名聲的看重和追求罷了。
一
1835年夏天,馬克思即將從家鄉的特利爾中學畢業,按照學校畢業考試的要求他寫了三篇作文,它們是被保存下來的馬克思最早的手寫材料之一。在這三篇作文中,被後人談論最多的是《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馬克思的崇拜者們尤其熱衷於引用其中的內容來證明馬克思從青年時代起就樹立了「為人類的幸福而獻身的偉大理想」,表現出了「為人類服務的崇高精神」。但如果我們仔細研讀、體會和琢磨這篇作文,不難發現深藏在獻身人類幸福這一「偉大理想」背後的,其實是馬克思對於個人道德名聲的嚮往和追求,它充分體現了馬克思與眾不同的虛榮心。
《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的核心思想,也是被人們經常引用的段落是它的結尾:「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是敵對的,互相衝突的,一種利益必須消滅另一種的。人類的天性本身就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過得完美。
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的學者、大哲人、卓越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無疵的偉大人物。
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讚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誨我們,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為人類犧牲了自己——有誰敢否定這類教誨呢?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1)
在此,馬克思明確提出了人們在選擇職業時「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其實也就是兩條基本原則,一是「人類的幸福」,二是「我們自身的完美」。馬克思的崇拜者們之所以認定他從青年時代起就樹立了「為人類的幸福而獻身的偉大理想」,表現出了「為人類服務的崇高精神」,其主要依據也正在於此。
那麼,何謂「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呢?從文中的內容來看,前者系指「大多數人」的「幸福」,「同時代人的完美」。而後者則是指與財富和地位無關的個人精神上的完美,換言之,也就是成為一個「完美無疵的偉大人物」,一個任何「重擔」都壓不倒的人,一個「最幸福的人」,一個「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一個死後其「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對他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的人。顯然,這樣的人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偉人、完人和聖人。
如果說在有人看來,「人類的幸福」與「我們自身的完美」是互相排斥的,那麼馬克思則明確反對將它們對立起來,強調「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是敵對的,互相衝突的,一種利益必須消滅另一種的。」在他看來,它們兩者是完全一致的,而決定這種一致的根據就在於,只有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人才能成為自身完美的人;反之,如果不是這樣,一個人僅僅只是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一個傑出的人,比如「著名的學者、大哲人、卓越詩人」,但卻絕不可能成為一個「完美無疵的偉大人物」。
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的幸福」與「我們自身的完美」的這種一致性還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得到更具體的驗證:首先,過去的歷史已經證明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人是「偉大人物」;其次,當下的經驗讚美這樣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最後,宗教也一向教誨人們為人類犧牲自己的人是「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
不僅如此,馬克思還進一步具體分析了為人類福利而勞動將使人怎樣變得完美。其一,它將使人擁有無法被任何重擔壓倒的堅強意志;其二,它將使個人的幸福與千千萬萬人的幸福相連,變為大家的幸福;其三,它還將使人流芳百世,永遠為後人所敬仰。(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