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生平札記(二)
4 和平之旅
這支艦隊的使命並非像明史所說--「耀兵異域」(備註3),而是要傳播中華文明的價值理念,宣示大明帝國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理想。事實會證明這一點,考驗很快就來了。
鄭和艦隊出海後經占城(今越南中部)南下,不久到達爪哇島上的麻喏八歇國,爪哇島是南洋要衝,人口稠密,物產豐富,商業發達。就在鄭和艦隊到達前不久,這個麻國的東王和西王不知為啥打起了內戰,結局是東王戰敗,地盤被西王都馬板的軍隊佔領了。明帝國的船員們途徑這裡,自然要上岸做生意,而這裡又偏偏是東王的前領地,西王的佔領軍們大概是內戰殺紅了眼,把來自天朝的和平使者們當成了東王請來的外援,對他們發動突然襲擊,誤殺鄭和艦隊船員一百七十人。艦隊的軍官們聲淚俱下的向鄭和請戰,說將士的血不能白流,應該對麻喏八歇國宣戰,給以報復。如果這支艦隊的司令是個容易衝動的人,以艦隊的兩萬多精兵,配以大炮,火銃,把爪哇變成無人島也不是甚麼難事,所幸鄭和不是。他深知,如果輕啟戰端,正與此行的初衷背道而馳,也辜負了永樂大帝所寄予的厚望。他安撫眾將,以超人的忍耐力做出了冷靜的決定--派使者去見西王都馬板。
都馬板得知自己的部下殺害了大明船隊的人,已經嚇得魂不附體了,立刻派使者到鄭和那裏反復解釋,並派人連夜趕往應天府,向大明天子謝罪請罰。明成祖得知此事後,一面讚揚鄭和顧全大局,一面通知西王使節,看在其謝罪的態度誠懇,決定「止兵不進」,但是,一百七十人死於無辜,西王都馬板必須付黃金6萬兩償命贖罪,如不然,「問罪之師,終不可已」,鄭和於第二次下西洋時再至爪哇,都馬板派使臣戰戰兢兢的送來黃金一萬兩謝罪,倒不是西王想賴帳,而是那個小島國砸鍋賣鐵也湊不出6萬兩黃金了,禮部大臣說這事不成,還差了五萬兩金子呢,得治這個使者的罪,永樂大帝卻說:「我只是想讓這些邊遠的人不敢犯罪罷了,哪裏是真想要他們的錢呢?現在,他們既然已經知道錯了,欠我們的錢就都免了。」
好勇鬥狠從來都不是中國的正統和主流,中國民間歷來有句話--「人只有敬服的,沒有打服的」,這大概是孔子名言「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通俗版本,永樂大帝要向世界宣示的「大國天威」,恰恰是這種中華傳統的道德價值理念,從此,爪哇「比年一貢,或間歲一貢,或一歲數貢」,心服口服了。
5 世界警察
老子說:「兵者,凶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恃強凌弱固然為人所不齒,但如果遇到殺人越貨的歹徒,鄭和艦隊的大炮和火銃也決不是擺設。
話說三佛齊(蘇門答臘島)有個「僑領」叫陳祖義,這老兄原本是廣東潮州人,因為在中國犯了罪輾轉逃到了三佛齊的渤林邦(今巨港),按理說,經過這番折騰,就該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了吧,可是這位陳老兄不甘寂寞,選擇了海盜這種「職業」,作為謀生手段,在當地糾集了些匪類,為非作歹。三佛齊周圍都是小國,誰也沒能力剿滅他,大伙都很頭疼。這一年,鄭和的艦隊經過三佛齊,大伙終於看到點曙光了,三佛齊的「監國」施進卿立刻來見鄭和,一見面就悉數陳祖義的罪行,把一肚子苦水都倒出來了,說這回天朝大軍到了,我們的苦日子終於熬到頭了。這陳祖義雖然凶頑,但畢竟不是瘋子,看到鄭和帶來的一堆巨艦火炮,他知道頑抗就是送死,這小子宣佈投降了,可是,他這個投降是假的,他召集了五千海盜,二十多艘戰船,想利用詐降麻痺鄭和,趁官軍不備突襲鄭和旗艦,搶劫明軍攜帶的金銀財寶。他自以為這個計劃很巧妙,可是這種做為只能用來討論一個命題--「用燒火棍兒搶劫裝甲車的可能性」,很不幸的,這個命題顯然不成立。海盜們以為自己人不知鬼不覺的靠近了明軍船隊,搶劫計劃似乎就要成功了,明軍船隊突然殺聲四起,火炮齊鳴,海盜們成了大炮的靶子,還沒回過神來已經去見龍王了。這一役全殲海盜五千餘人,擊沉敵船十餘艘,並俘獲多艘,陳祖義也成了鄭和艦隊的戰利品,被押回應天府,聽候天子發落。陳祖義原本就是個逃犯,流亡海外又殺人越貨,對他自然沒甚麼可客氣的,永樂大帝當著各國使節的面,把這小子明正典刑了,這下子大快人心,鄭和艦隊成了十五世紀的世界警察。
逼鄭和在海外第二次用兵的不是海上的強盜,而是錫蘭山(今斯里蘭卡)的國王阿烈苦奈兒。這個傢伙是個暴君,對明朝和其他鄰國都極不友好,「屢邀劫其往來使臣, 諸番皆苦之」,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時帶了朱棣的詔書,告誡錫蘭山國王要「祗顧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同時照例給予賞賜。然而,人心苦不足,這個阿烈苦奈兒垂涎鄭和艦隊攜帶的大量珍寶,一邊騙鄭和進城,「索金幣」,一邊派軍隊偷襲鄭和船隊。好鄭和,處變不驚,他靈活的運用了一個古老的戰術--「圍魏救趙」,率領隨行的兩千人直搗錫蘭山國都,錫蘭山派出偷襲部隊,幾乎是傾國出動了,都城空虛,結果阿烈苦奈兒一家統統被鄭和逮住,偷襲鄭和船隊的錫蘭軍聞訊趕回,又遭鄭和半路伏擊潰散。阿烈苦奈兒被鄭和押回應天府,明成祖念其為遠人,不久釋放他回國了。永樂十年,朱棣派使節往錫蘭山頒給誥印,封阿烈苦奈兒的親屬耶巴乃那為王,並送還阿烈苦奈兒。這一舉措使海道清寧,來中國朝貢的使節越來越多。
鄭和第三次海外用兵是在蘇門答臘「生擒偽王」蘇干刺。這個國家的內部關係也是一團亂麻,早先,國王的父親死於與鄰國花面王的戰事。有個漁翁因率眾殺了花面王,為蘇門答臘王妻報了仇,而據有了王位,稱為老王。後來王子宰奴裡阿必丁年長,殺了老王奪回王位,老王之弟蘇干刺自然不甘心,時時想殺宰奴裡阿必丁以奪其王位。鄭和帶來的明帝國賞賜當然少不了蘇門答臘王一份,這個偽王蘇干剌因為沒得到賞賜而懷恨在心,帶兵攔截明軍,鄭和只得與之力戰,最後把這個偽王捉拿回朝。
鄭和艦隊這三次充當「世界警察」的經歷後來被合成「鄭和擒三番」的故事在民間流傳,除此之外,鄭和二十餘年間七下西洋,未動一刀一兵。
備註3:《明史》〈鄭和傳〉說,鄭和下西洋要「耀兵異域,且示中國富強」。但最近有學者在浙江寧波天一閣圖書館發現,鄭和傳最初的稿本中,「耀兵異域」為「耀威異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