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職教育應兼顧學生的社會價值
【大紀元3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琳柏林特稿)德國經濟力和具有恆定基礎的產業讓許多國家羡慕,認為德國「雙軌制」技職教育是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值得學習。學習德國經驗,不能忽略「應重視學生的社會價值」。
旅歐多年且深諳德國教育界、企業界和研究機構之間互動關係的工業技術研究院歐洲辦事處駐外代表謝良翰博士表示,德國的「雙軌制」(Dual System)有幾個「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就是產業、教育和人才,另外還涉及社會、經濟、生活、政策、人口結構、全球化的趨勢及人口流動等因素。
他指出,台灣談到「雙軌制」只考慮到產業與教育,也就是產學合作的技職教育,事實上,即使有了技職教育的制度,執行和落實也要看人才(也就是技職教育的對象)本身的意願。
謝良翰在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其實技職教育在台灣也實施多年,它的精神和德國並沒有太大差距。不過,德國的技職教育有數百年的傳統,「雙軌制」是源自12、13世紀中歐地區就有的學徒制。
德國的「雙軌制」並非學校或是官方規定應如何做,而是產業覺得學徒也必須接受現代化國民需要的通識教育,所以要求學校提供通識教育。企業讓學生在實習中訓練專業,通識教育則由學校辦理。
除了兼顧理論與實習,「雙軌制」更深一層的意義是,讓選擇當學徒的人,有一天也可以改走學術路線。通識教育讓技職學生也可以容易進入另一個體系。
謝良翰指出,「雙軌制」也反映了德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精神,一方面兼顧到技職學生的社會價值,同時也可以很有彈性地讓企業來參與規劃訓練的內容。
推動技職教育,台灣很難移植德國的模式。謝良翰表示,從產業結構來看,德國產業結構是「逐漸改善型」(incremental improvement),猶如一個大航空母艦。大企業都有50年以上,甚至上百年的歷史,有恆定的基礎,可以毫不考慮地去訓練人才。此外,德國也有終生雇用制,企業不能隨便開革員工。企業員工的工作權是受到國家保護的。
相形之下,台灣的企業多半很年輕,通常10年到20年間就換一輪。培訓員工的永續經營理念比較難落實。
謝良翰指出,事實上,因應全球化及創新經濟的趨勢,德國的「雙軌制」教育也不斷檢討改進,技職教育強調知識的轉移(knowledge transfer),產業、學校與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
德國的科技大學和工業大學不再只是訓練技術,而是教育學生能在快速變動的產業環境下有能力創造新的產業。創新比技術重要,因為技術可以被創新改變。
談到借鏡德國經驗,謝良翰表示,台灣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能自我學習和自我改造。世界在變化中,台灣的職場也在改變。在變化的社會,年輕一代應有體認:自己必須有創新、找出路。另一方面,募才、育才、用才和留才是企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