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學雜費調整問題多 反漲聲浪大
【大紀元3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4 日電)學雜費調整方案今天重啟討論,但學生和家長都反對調漲,家長認為經濟不景氣,也對教育品質存疑,學生則質疑學費收入流向。
考量公私立大學多次反映教育成本逐年提高,現行的學雜費調整方式可能不足以反映現實,教育部去年提出大學學雜費調整方案的草案。
根據教育部提出「常態性學雜費調整機制」草案,預計公立大學最高可調漲10%、私校最高可調漲5%。並於全台召開公聽會討論。
但公聽會尚未舉行完畢,反對漲學費的學生就前往議場進行大規模抗議,也讓後續公聽會緊急喊卡。教育部今天重啟討論,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辦理座談會討論,但與會的家長和學生代表仍舊多持反漲意見。
台北大學學生代表指出,國家廣泛設立私校,造成太多私校收高學費,加上技職和學術教育分流不夠妥善等問題,使得大學生太多,教育資源不足,但現在卻要學生填補國家政策造成的失衡,對學生來說並不公平。
清華大學學生張道琪則說,前段國立大學每年都拿到大筆政府經費,可能是中後段學校經費的數十倍,而政府並未增加中後段學校的補助,更不應一味想調漲學費;教育部雖然推出5年500億計畫,來幫助頂尖國立大學,但對學生來說,感受卻有限。
也有與會學生指出,畢業後只能拿22K(新台幣2萬2000元)薪水,但學費卻一直喊漲,實在難以接受,而學費調漲後用在哪裡,學生也完全不了解;私立學校學生每學期繳5萬多元學雜費,卻不覺得教育品質和學雜費相符合。
台大學生會副會長邱丞正則說,即使台大學費漲3倍,但錢跑去哪裡卻沒交代,對私校也不見得有利;教育部應該先把高教方向定位清楚,再來談技術性問題,而不是只討論學費漲不漲。
宜蘭縣家長會長李榮隆則說,先前自己在幫忙應徵工讀生時,發現有大學生連26個英文字母都寫不完,甚至連P跟Q搞不清楚,教育部要調漲學雜費之前,應該先設法提升高教的教學品質。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代表指出,現在教育面臨不少問題,包含頂尖大學教育預算分配不公、辦學績效不佳的學校卻未退場,大學錄取率幾乎百分百,加上經濟環境不理想,景氣不好、所得沒有提升,要調漲學費應等到景氣恢復,大學落實退場機制,改善教學品質後再來談。
國家教育研究院代理院長王如哲表示,政府的預算來自稅金,因此學費調漲問題不能單從表面來看,而學雜費調整方案也並未只調漲、不調降,但學生和家長提出許多學費調漲的問題,都可做為學雜費調整參考。
政府預算有限,為增加大學收入,學雜費也是來源之一。但現在景氣不佳、人民負擔重,大學如未提供一定辦學品質,讓學生和家長有感,想調漲學雜費必定困難重重。
教育是國家發展重要關鍵,如能提供優質教育,且對未來就業或人才培育有正向幫助,相信不論是國家或人民,都會更願意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