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3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簡惠敏台灣屏東報導)隨著人口高齡化,老人失智症比率日益攀升;署立屏東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柏年表示,失智症為漸進性大腦退化引起,雖無治癒的方法,但仍可透過藥物或認知行為治療,達到減緩退化速度;他呼籲大家重視老人失智症問題,學習了解照顧失智病患,給自己及長輩有尊嚴、有品質的生活。
陳柏年表示,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16萬人,每年平均增加1萬人以上,推估民國145年社區失智人口將超過62萬人。老人失智症不等於老年健忘,失智症的類型以阿茲海默氏病最常見,其次為血管性失智症,此外如腦腫瘤、水腦症、維他命B12缺乏、甲狀腺功能低下、酒精中毒等等也會有類似失智症的表現,絕不能等閒視之,要盡快就醫;
陳柏年指出,失智症的症狀,可分為認知及智能、精神、行為三大類。例如記憶障礙、判斷力障礙、思考力障礙、失語及失用症、妄想、幻覺、憂鬱、躁動不安、攻擊行為皆可能出現。
家人如發現家中長輩有失智症初期徵兆,如忘東忘西、常把東西放錯位置,對時間、地點、人物感到混淆、判斷力減退、無法作一些日常生活工作、溝通困難、個性行為改變、心情時好時壞或做事失去主動性等,應及早就醫檢查。
陳柏年舉例說,曾有位82歲老伯伯前來求診,家屬表示老伯伯記憶力不好已兩三年,近半年明顯惡化,燈開了常忘記關,老問同樣的問題,或常常在找東西,也忘記吃藥了沒。以前很外向的人卻變得不喜歡出門,時間也搞不清楚,這是失智症病人常見的表現。
陳柏年說,「沒有適合所有人尺寸的一雙鞋子」,要如何照顧失智病患及尋找共同生活之道,不只是醫護人員的事,更是你我大家都要學習的。因為,失智症照顧沒有單一或標準的方式,先要了解認識失智症,進而耐心的觀察與溝通,才能找出最佳的照顧方式。
(責任編輯: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