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大陸教育扼殺的才能

人氣 26
標籤: , ,

【大紀元2013年03月18日訊】筆者曾經是個積極向上的好學生——現在也依舊在是重點高中的、備受羨慕的「奧賽班」的學生——但我不會再考慮這些了,我要對我自己負責,我所需要的,並不是花甲之年的痛苦回憶,而是一段無悔的歲月。這一切一開始是非常光明的——受到親人的誇讚和同學的羨慕——直到初中時期發現了自己的想像力逐漸下降的異常——逐步淪為大眾的思想的想像力,它慢慢地失去了自己的靈活和特點。外在的幽默並不能體現一個人的想像力,它只是能展現一個人在某方面的思維靈活程度罷了。

我竭力地去阻止這種事情的發生併力圖找到其根源,並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僅僅是自己一個人去努力地突破這思維界限,長期警戒著深淵,卻未察覺與此同時自己也一直被深淵盯著——雖然最終找回了自己的想像力,卻喪失了自己以前的生活情趣。

學校是給人純淨的美德以及廣闊知識的地方,而不是給天使鎖上腳鐐的天堂。即將被污染的最後一片藍天卻是最接近污染之源的地方。人類本性對美好自由事物的嚮往與追求——那醞釀夢想的酒窖,只需加以最基本的方法指導及最基本的條件約束就一定會成為令人陶醉的美酒佳釀——陳年老酒是它們的榜樣,學其者生,似其者死——各有各的原料及味道,為何要統一地、成批地進行生產呢?它自己生產出來的那些所謂的「好東西」、「優質品」,承認者只不過是它自己和它生產出的(即它自己認為的)「劣質品」罷了。我們這片土地上真正得到世界或歷史認可的那些受世人瞻仰的那些同胞,哪些是它自己培育出來的呢?可它卻一直在自己的領地裡吹噓自誇,古代的皇帝都要反省自己的過失,可它卻一直讓自己的產品做愚蠢的反省——正如同拉不出屎賴茅坑一樣,茅坑反省了,它責罵自己為甚麼如此長相?而它的原型是無法改變的原料,一塊上好的粘土被塑造為劣質的瓷碗、一匹千里之馬淪落農田——這要怪誰?

才能的喪失人類的不同時期擁有他們各自的特點——也正是這個特點的存在,才能使其稱之為一個獨特的時期,思想的特點決定了思想的時期,生理的特點決定的是生理的時期。對於同齡人來說,兩者的出現及消失時間都是相似的——然而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而想像力作為思維學習的基礎就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童年時代的人們,對一切事物都是如此的好奇,他們總是迫不及待的接受任何新鮮的事物,並對任何具有潛在危險性的東西沒有絲毫的恐懼,他們以他們自己特有的熱情和精力去嚐試、去驗證他們想到的東西,並嚐試著用自己的邏輯去解釋這些現象——以他們所知道的少地可笑的經驗結合他們的想像力去推理,並不時地引人發笑——所有的哺乳動物,幼年時期都具有極強的學習能力和讓人憐愛的能力,因而在別人哈哈大笑的時候,他們學到的是快樂;在別人發怒的時候,他們則會嚐到哀傷的滋味……情感方面和思維方面的學習使他們擁有了屬與自己的童年,構成了他們自己的最初的人生態度:他的本性賜予了他學習這二者的能力,前者給他的,是細膩的感情和高尚的道德等等能夠使他成為一個有感情的人類的必備要素;後者給了他屬於自己的獨特能力和才華,賜予了屬於他自己的邏輯思維方式。這兩者的組合,便是一個人初步形成的思維模式及人生價值觀,直接的決定著一個人的未來。

對外界的好奇刺激了兒童的想像力,想像力驅使著兒童去動手實踐、去嚐試自己的想法和驗證自己的觀點。而就在這寶貴的動手過程中,兒童會慢慢的自己去總結經驗和規律,增強了他們的動手能力,併進一步刺激了他們的想像力和好奇心,增強了他們的創造力,培養了他們手和大腦配合的能力,讓他們學會集中注意力。他們會在不斷的重複中發現並總結自己做某事的獨特的簡便方法(在我們則稱之為幼稚單純的遊戲),他們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現自己的長處,發現自己的優勢,並形成了他們自己的愛好,那遠高於他人的長處會逐漸地誘使他們利用自己的想像力去找到夢想的存在,而確立他們的夢想——在這時,他們就已經是一個青少年了。但值得一提的是,父母要注意隨時給予他們鼓勵——並不要輕易伸出援手(也不要去否認他們任何的想法!只要在道德準則之內的想像力都不要加以約束和否定!想像力將會形成兒童獨特的、屬於他自己的觀點和意見——而任何觀點和意見都不能因為它的虛假性而給予否認,畢竟,又有誰知道,小時候學習差勁愛打架的牛頓會成為一名大科學家?我們生活的世界和未來也充斥著太多的不確定性,在事情結束之前,甚麼事不可能發生呢?況且想像力形成的東西最大的特點就虛假性,可我們卻也離不開虛假性——我們一直在用抽像的數字和各種元素符號作為工具去認知真實的世界),在他們成功時要給予他們誇獎,但切記注意誇獎別人的孩子所需要的藝術手法!兒童會自己和自己的同齡人去進行相互比較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明白該如何進行合作及有益處的競爭,每個人都愛聽好話,但兒童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對他們來說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美食和遊戲及得到他人的誇獎,而父母對他人的誇讚會導致孩子轉變他們的興趣為急於得到父母誇讚——這是惡性的爭鬥和攀比的起因,虛榮心將會控制他們,而虛榮心本身就是一種奴性——它起源於錯誤的思維,即「被人誇讚我就是承認我和贊同我,就是說明,我是對的;被別人指責,就說明我是錯的」,這種奴性會使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去評價自己從而對爭鬥本身發生興趣——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出現名利意識,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所喪失的,將會是屬於自己的高尚情趣,虛度的是屬於自己短暫的、只有一次的來之不易的光陰,重複的,將是春秋時期孔夫子感慨「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悲劇。

我們去認真地思考這些古代的聖賢們說過的話,用這些話來套用現在——不是簡單的概念,而是以其實質去套用。如今的教育中,「美」的表現為成績優異並服從老師與家長安排,而這種「美」又同時象徵著受人尊敬與羨慕,是一種地位顯赫的標誌,是一種被稱之為「有用的東西」的東西,這種時時刻刻喜愛表現自己的東西,在人們看來,它就是夢想,就是前途,就是光明,就是高尚與純潔,就是值得信賴與能力強大的標誌,於是莘莘學子們就為爭奪它而傻里傻氣地揮霍屬於他們自己的青春——是啊,那是他們自己的,而且他們愚蠢地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資本去揮霍,並將會得到豐厚的回報——在他們看來,這是值得的行為。

那麼這種東西是麼?筆者只知道在社會上它被稱為權力和金錢,而在是非分明的眼中,是罪惡、狂熱、慾望和貪婪。而在現在,它是一種有著自己內容的、罪惡的榮辱觀與虛榮心。

而在人們從小時候,從甚麼都不知道的時候開始,就已經開始盲目的去追求它了,被狂熱地人們鼓動起來,背著貪婪,踩著愚蠢的步伐向它邁進了——從征服他人中獲得快樂,從這種快樂中抽取其中最精華的部份——披著夢想外衣的慾望,向著光明的彼岸出發了。而學校就以狂熱的集體的身份存在——狂熱從一個人身上出現並不奇怪,奇怪的是狂熱貌似留在了那個人身上(狂熱只會在集體、時代、國家和民族中出現,它僅僅是一種只會傳遞無知的東西)。也就是說,狂熱是有源頭的——這個罪惡的榮辱觀,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帶來了滔天的罪孽與荒唐的鬧劇,它掀起了盲目攀比與爭鬥的海嘯——即領導了人們對名利(分數)的瘋狂崇拜。利用學校、媒體來宣傳它的偉大決策,早教現象也是一種墮落的表現——包括小學低年級——以「科學知識」和「為孩子前途著想」、「弱肉強食」、「分數」、「學習」、「最佳答案」、「愛國與孝心」等一系列的謊言來禁錮孩子的想像力,剝奪他們對外界的好奇心,使他們淪落於比鬥之中,並以歪曲各種有關生活、學習的名言警句的手段來令可憐的兒童們深陷泥沼之中,越是掙扎,陷得越深。

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失去的是夢想的最為純潔的動力,慾望的罪惡,在於它無法提供明確的目標和途徑,它只是一味的滿足與貪婪,在於為盲目的佔有而折腰——對每個人都存在疑慮和不信任,對每個人都沒有安全感,以爾虞我詐來取代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畢竟,殺死危險生物的最佳方法,就是在它有能力之前毀了它——讓它成為自己的工具和奴隸,剝奪他的獨立思考能力,用心牆和城府來阻礙人們的交流——以起到清朝閉關鎖國措施的作用,讓他自以為是,讓他自大自傲……在他們感慨的時候——無論是勝利還是失敗的感慨,他們都會把「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用於自己,卻不知道後面的蒼鷹才是一切的主宰。而這一切,能說是愛孩子嗎?不——他們在毀滅孩子的才能——而且不止這些,還有其他方面的破壞以及不可挽回的後果——當你終於可以擺脫這些時,你卻會發現,你已然離不開這些束縛了……你會發現,在其中,你失去的不僅是自己的品味,更會忘了真實自己的長相,你會害怕,你會回歸「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時代——你已經被恐懼控制了——唯有戰勝自己的恐懼,徹底的反省自己——否則,你也會淪為一個罪人。

相關新聞
中國高考人數漸減 十年部份學校恐關門
浙大學畢業生裸奔  民眾歎「教育的悲哀」
大陸民工子弟 義務教育中的「二等公民」
青年踏尋孔子行腳 點亮學生心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