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台灣要聞

組圖:孫中山逝世88週年 緬懷為民國奉獻一生

【大紀元2013年03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台北報導)3月12日是國父孫中山逝世88週年紀念日, 也是植樹節,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上午於新北市三峽區國家教育研究院出席2013年中樞紀念植樹活動。國立國父紀念館也於上午9時至12時,在正門大廳舉行向 國父行禮致敬儀式,國父史蹟館也陳列孫逸仙文物緬懷國父孫中山一生為推翻滿清,創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而積勞成疾,最後臨終仍喊著「和平」、「奮鬥」、「救中國」的一生。

清宣統3年(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中華民國肇建,民國元年(1912年)月日,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鼓舞台灣志士的抗日行動。(攝影:林伯東 / 大紀元)

孫中山愛讀書 志向遠大

國父孫中山(1866至1925)名文,號逸仙,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人。在日本宣傳革命時,以中山樵自稱,後人習稱中山先生。孫中山14歲時,隨母兄赴檀香山,首度接觸西方文明及基督教義,開闊了心胸與眼界。青年孫中山於香港習醫,常與楊鶴齡、陳少白、尤列等人暢談革命,人稱四大寇,1892年以第一名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

[[2]]

國父最初行醫之處─澳門鏡湖醫院正門外景。(國父紀念館)


黃花崗72烈士墓。(翻攝:鍾元/大紀元)

孫中山推翻滿清 建立民國

國父說,學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他是從乙酉中法戰敗之年,開始決定傾覆清廷創建民國。1894年在檀香山創立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國父在興中會的誓詞:「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建立合眾政府倘有貳心神明鑒察。」由此揭示振興中華的宗旨,開始革命救國大業。

[[4]]

1896年9月,孫中山先生在倫敦蒙難時被幽禁處——清駐英使館。(網路圖片)

1896年在倫敦被駐英公使誘捕幽禁,幸經康德黎等營救脫險。1905年改組成立同盟會,並正式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作為建國理想,歷經17年奮鬥,10次起義失敗,終於在1911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成功,史稱「辛亥革命」,終結數千年專制。

國父與臨時政府各部總長舉行第一次內閣會議。(翻攝:鍾元/大紀元)


中華民國大總統孫文宣言書。(翻攝:鍾元/大紀元)

孫中山遺願和平奮鬥救中國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訂立1912年為民國元年,元月1日為中華民國開國之日,建立第一個亞洲的民主共和國。建立臨時政府,組織參議院。公布具有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開啟共和民國的新紀元。1917年袁氏稱帝,國父發動二次革命討袁,1914年成立中華革命黨。1917年7月張勛復辟,孫中山號召護法。 1919年10月10日,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1914年孫中山於中華革命黨成立大會時與同志合影。(網路圖片)


1919年10月10日,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此為檳城支部的黨員合影。(翻攝:鍾元/大紀元)

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非常大總統。1922年5月6日赴邵關誓師北伐。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在廣州發動武裝叛亂,蔣介石奉召從上海趕到廣州來援,並幫助孫中山出謀劃策,擊退叛軍,護送孫中山脫險返滬。蔣介石對孫中山忠心耿耿,患難與共,從此獲得孫中山的信任和器重。

1921年5月5日,國父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



1922年5月6日,赴邵關督師北伐。(翻攝:鍾元/大紀元)

1925年國父北上身體不支,罹患肝癌逝世於北京協和醫院,享年58歲。國父臨終仍喊著「和 平」、「奮鬥」、「救中國」。孫中山終身維護共和,為追求一個統一富強的中國而鞠躬盡瘁。國民政府於1940年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 國父」。

[[15]]

1923年3月2日,國父孫中山復任大元帥後檢閱軍隊。(翻攝:鍾元/大紀元)

孫中山的理想在台灣實現

國父說,「人人當以服務為目的,而不以奪取為目的」,他常說「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成世界」。他說,余之革命主義內容,賅括言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是已。孫中山雖未能親見五權憲法的制訂,但其革命追隨者蔣中正仍持續努力完成其理想。台灣也依孫中山主張之建國藍圖,先後完成軍政、訓政、憲政的建國三程序,建設成為國父民主共和國的理想。

[[16]]

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主持黃埔陸軍官校開學典禮後合影。後左起何應欽、蔣中正、王柏齡。(網路圖片)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去年出版《蔣中正總統侍從人員訪問紀錄》中,1965年起擔任蔣介石侍衛長6年的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則表示,蔣公是中華民族的偉人。他表示,當毛澤東在大陸掀起文化大革命時,蔣公在台灣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保存中國傳統文化、孔孟思想。如今蘇聯共產黨早已垮台,中國大陸實行的也不是什麼共產主義了,所以反對共產主義沒有錯。

抗戰勝利,蔣中正(右六)率領全體高級將領到中山陵謁陵致敬,告慰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天之靈。白崇禧(前排右五)將軍與何應欽(前排右七)將軍伴隨左右。時為1946年2月18日。(翻攝:鍾元/大紀元)


孫中山先生1925年3月在北京逝世,享年58歲。當年4月2日在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內大殿設的靈堂。 (網路圖片)

《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1945~1949》的第478頁中,他寫到蔣公不朽的歷史地位在於他的畢生志業在於實行國父的三民主義。國父思想是歷史長河的主流,蔣公是正統中華文化的傳承者。

《三民主義》演講手稿。(翻攝:鍾元/大紀元)


1946年吳敬恆以制憲國民大會主席,遞交中華民國憲法給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實現民權主義憲政理想。(維基百科)

「就民族主義而言,蔣公領導全民對日抗戰八年,廢除了百年來的不平等條約,求得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中華民國因此成為聯合國的創始國,與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取得國際地位平等,並且終結十五世紀以來的殖民主義,亞、非殖民地完全獨立建國,達成濟弱扶傾的國際使命。」

1943年1月11日,簽訂中美平等新約,實現民族平等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理想。(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65週年特展專輯)



民生主義的實現-耕者有其田。(翻攝:鍾元/大紀元)

郝柏村提到,就民權主義而言,1946年在南京制訂的中華民國憲法,明定中華民國為三民主義共和國,且依國父建國大綱的精神,五權分立制衡,為世界所公認的民主憲法。就民生主義而言,在台灣開始依民生主義的精神,實施土地改革,實現耕者有其田,並依市場經濟原則發展經濟,奠定台灣人民均富的基礎。

(責任編輯:孫芸)